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精彩广州 活在广州 旅游快讯

穿越游广州 古人“打卡”也有“攻略”

www.guangzhou.gov.cn2024-04-29 17:10:06来源: 广州日报

越秀山远景 摄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泽彬

今醉观公园由清末八大名园之一醉观园改建拓建而成。摄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忧子

俯瞰荔枝湾 摄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泽彬

身穿汉服的网红主播乘坐花舫在荔湾湖水面巡游。 摄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雪明 实习生 刘畅

梅花 摄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泽彬

莲花 摄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耀烨

羊城揽胜图

高望公 《波罗浴日》局部

高望公 《珠江秋月》局部

如今,在广州的各大景点,越来越多人穿着精美的传统服饰游玩赏景,让观者恍惚间生出些“穿越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千百年前,广州又是怎样的美景,当时的人们又会去哪里游玩“打卡”呢?

“五一”假期即将到来,在“打卡”新景、解锁新玩法的同时,不妨也循着古人的足迹,赏花、玩水、去行山!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见习记者陆漪蔚

行山 从“城外山”到“城中山”

广州依山建城,从“城外山”到“城中山”,历史上山与广州城的“亲密度”不断上升,既是广州的屏障、风景,更是广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

白云山自古是广州人钟爱的“后花园”,树林幽深,泉水清澈,又有寺庙、书院、牌坊等人文景观,古刹钟声更衬出山林的宁静。这里自古也是文人雅士的向往之地,唐宋以来,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苏轼、崔与之等文人雅士先后登山吟诗,留下墨宝。一个秋日,苏轼慕名来到白云山蒲涧寺,行走间,见无数参天古木屹立在崖上,抬头仰望,更见有泉水从百尺之上飞落,便写下“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有了苏轼等名人的“代言”,这里更成为了“网红景点”。明代岭南大儒湛若水也曾与友人到白云山白云寺旧址游玩,他们见眼前溪水滔滔,又抬头看到一道瀑布如天上落下的彩虹自山顶泻下,置身如此缥缈之景,就像行走在空中,当即决定在此建立白云书院。

清末民初,随着广州城的人口增加,白云山越来越成为热门登高地,每年郑仙诞、重阳日和清明节,白云山上都热闹非凡。人们吃完晚饭后上山,在山里待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才下山回家;山道两旁,摊档遍布,货郎小贩错杂其中,非常热闹。现代著名作家欧阳山的长篇小说《三家巷》中,描写了书中人物在重阳节到白云山登高游玩的情景:买上油鸡、卤味、面包、生果,约上亲朋好友,一大早出发;踏着百步梯缓步登上白云山高处,到白云寺游玩、喝茶,然后到寺门外眺望风景;从高处望下去,可以望到远方忙碌奔走的人群和像银线一样围绕大地的珠江,此情此景,让人“万虑俱消,飘飘然有出世之感”,感受到置身高处的满足和幸福——这便是登山的魅力所在吧。

“越王歌舞春风处,今日春风独自来”

越秀山也是广州人的登高胜地。除却春日到越秀山踏青、赏木棉,古代广州人还会在中秋登高赏月,“粤台秋月”也是越秀山最早入选“羊城八景”的景色,晚唐诗人李群玉在这里写下一首《中秋越台看月》,月从碧空来,他登临越秀山上越王台赏月,凭栏四望,有置身蓬莱仙境之感。宋代杨万里则写道:“越王歌舞春风处,今日春风独自来。”

重阳节,人们则带上菊花糕、茱萸酒登五层楼,放纸鸢、眺望整个广州城。因而,每逢三月三上巳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越秀山的游人尤其多。

赏花 一年四季皆有花

春天木棉、紫荆、樱花、黄花风铃争奇斗艳,夏天莲花水中摇曳,秋季菊花、异木棉缤纷多姿,冬季梅花如雪含香……今日广州,一年四季皆有花可赏。羊城古人也赏花吗?当然,这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问候,也是与悠久传统的牵手。

“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

“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广州很早就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木棉花景。越秀山一带自古便是观赏木棉的好去处。“花敷殷艳,十里相望如火”,湖边轻风煦暖,前来踏青游玩的人络绎不绝——这是古代越秀山东南麓菊湖边木棉花盛放的情景。唐代,岭南节度使卢钧带领广州百姓扩建了人工湖“菊湖”,环湖的堤岸上,除开辟有能跑马车的阔道外,还兴建了亭台水榭,广种红棉、刺桐等,在当时就成为有名的踏青胜地。正如今天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木棉花“打卡胜地”,清代广州人流传有“羊城古木棉八景”的说法,而越秀山上越王故台的古木棉正是“羊城古木棉八景”之首。

“夏卖莲花及藕,秋以莲叶为薪”

盛夏的广州莲花香。早在唐代,广州光孝寺风幡堂前水亭下已开凿了宽约一亩的白莲池。宋代以后,广州莲花分布越来越多,凭借艳丽色彩与绰约风姿成为岭南园林的必备植物之一。今天广州的西湖路古时有西湖,南汉开挖时便广种白莲,南宋更称为“白莲池”。北宋著名的爱莲之人周敦颐在广东任职时曾居住在西湖附近,西湖的白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明代这里又建有“爱莲亭”,取的正是周敦颐传世名篇《爱莲说》之意。古时广州城西部还有一片兰湖,明末渐成沼泽,农民便开始在沼泽地遍种菱角、莲藕,因而流传有“夏卖莲花及藕,秋以莲叶为薪”的说法。

“十里梅花浑似雪,萝岗香雪映朝阳”

“十里梅花浑似雪,萝岗香雪映朝阳。”每年农历岁末,梅花怒放,洁白晶莹,落英缤纷,不是飞雪胜似飞雪,故有“香雪”之称。广州种植梅花历史悠久,萝岗地区宋代就开始种植青梅,据传是玉岩书院的创办者钟玉岩将梅树苗和栽培技术从梅岭带回了家乡萝岗,其后数百年,萝岗钟氏三十多条村子广泛种植梅树,形成了“十里梅林”的景象。明清时期,萝岗梅花吸引了各地文人墨客前来“踏雪寻梅”,并留下诸多名篇佳作,萝岗梅花也因此声名远扬。

“采青人去太匆匆,忘却初花有意红”

花地在哪里?今天荔湾芳村仍有地名“花地”,这里种花、卖花由来已久。明清年间,这里的花田“绵延九里”,有“茉莉素馨天香国”的美誉。清末,花地还涌现出三十多家经营性园林和私家花园,其中以“八大名园”最为知名。每逢中秋等节日,不少园林摆出“花局”,供人赏评。为吸引客流,“八大名园”之首的醉观园在莲花池上修建了一座“醉观楼”,供应粤菜和西点,红烧鲥鱼和多汁牛扒尤为味美。

有花海、名园、美食,又有千年名寺大通寺,花地成为了时人游玩赏花的好去处,尤其在正月初七“人日”,广州人会成群结队去花地游览,俗称“游花地”。“烟雨井边春最闹,素馨田畔棹方回。千年花埭花犹盛,前度刘郎今可回。”清光绪年间,在广州办万木草堂的康有为就曾在“人日”携家人坐船游花地(埭),并以诗记之。正月十五上元灯节(元宵节),花地的节日氛围达到顶点,城中男女老少渡江来到姹紫嫣红的花地,尽情游玩,有“开春气佳,埭中裙屡最盛”之说。晚清诗人梁修《花埭百花诗》其中一首《上元红》写道:“采青人去太匆匆,忘却初花有意红,十里月明移绿舫,银筝声紧试灯风。”生动展现了花地上元灯节的热闹场面。

玩水 泛舟叹清凉

广州“河道如巷,水系成网”,广州人对水的亲切,自古有之。今天,皮划艇、桨板等新兴水上项目拉近了人们与水的距离,成为运动、休闲的新选择,而古人乘一叶扁舟,同样尽享广州的“水城”风光。

“珠江江水碧迢迢,画舫湘帘横玉箫”

“珠江江水碧迢迢,画舫湘帘横玉箫。”广州伫立在“云山珠水”之间,珠江水蜿蜒穿城,不同河段皆有其景。宋代,珠江江面开阔,秋天的夜晚,明月朗照,千帆排列,渔火点点,形成令人心旷神怡的“珠江秋色”。清代江南才子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描绘了夜晚泛舟珠江看到的景色:一轮明月悬挂于天,月光映照在开阔的水面,江上酒船纵横如漂浮在水面上的乱叶,酒船上的灯则闪烁如天上的繁星,小艇穿梭往来,还有歌声、器乐声间杂着水声不绝于耳,所见所闻皆让沈复动情。

“碧海出蜃阁,青空起夏云”

珠江水四通八达,宋代,广州人雇一艘小船,便可以沿着河道前往烟波浩渺的西湖。今天位于教育路的药洲遗址,是古西湖湖心岛的遗存。南汉国国主为求长生不老,常常在岛上聚集方士炼制药丹,“药洲”之名由此而来。岛上遍植鲜花珍药,还有很多形状怪异、色彩瑰丽的石头,被认为是古代早期园林的瑰宝之作。南汉后,西湖逐渐开放为“公共景区”,成为士大夫泛舟觞咏游览的避暑胜地。“碧海出蜃阁,青空起夏云。”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到此一游后留下诗句,并在九曜石上题刻“药洲”两字,保存至今。明代,“药洲春晓”成为广州著名一景。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沿着河道,古人还可到达以荔枝闻名的荔枝湾。荔枝湾是千百年来著名的休闲娱乐消遣之地,素有“小秦淮”之称。明代,广州城进一步向城西发展,荔枝湾更有诗情画意,红荔千树,荷塘百亩,河涌如网,渔舟出没于荔林间,歌声回荡在碧波上,惊起一群沙鸥、白鹭,故有“荔湾渔唱”之说。清代,荔枝湾的荔枝种植业达到鼎盛,“居人以树荔为业者数千家……红云十里,八桥画舫,游人萃焉”,可以想象有多热闹。

乘艘小艇,在荔枝湾交错的河道里享受水上的清凉时光,是旧时广州人钟爱的消暑方式。游河盛行于民国初年,荔枝湾的河涌上除游艇外,还有卖艇仔粥的粥粉艇,卖河虾海蟹的河鲜艇,卖烟酒糖果的杂货艇,卖当季水果的荔枝艇。时人一边吹着凉风游河,一边喝粥、品河鲜、尝鲜果,别提有多惬意了。

“阳春三月望蜃楼,返照石门在九秋”

水上还有奇景!你能想象,千年前在广州城郊便可见“海市蜃楼”的美景吗?曾经的广州城北郊有一条石门水道,两岸壁石高耸,江面骤然收窄,水流船只如同穿越“门户”而过,“石门”之名由此而来,而石门之前,江面宽阔,气象万千。最为独特的是,日落时分这里霞彩满天,相传有时还会出现广州城的幻影并隐约有车马往来,因而赢得了“阳春三月望蜃楼,返照石门在九秋”的美誉,“石门返照”也因此闻名遐迩。遗憾的是,由于水道的淤塞,这一美景在明代便消失了。

这份“景点榜单”并未过时

古人也爱跟着“榜单”去“打卡”?这是极有可能的,因为古代广州人也为城内外名胜评选出了“景点榜单”——这便是始于宋代的“羊城八景”评选。

“羊城八景”在宋、元、明、清四代各评选过一次,其中,白云山以“蒲涧濂泉”“景泰僧归”“白云晚望”,越秀山以“粤台秋月”“粤秀松涛”“粤秀连峰”“镇海层楼”,上榜次数最多。而上文提到的“药洲春晓”“荔湾渔唱”“石门返照”,菊湖的“菊湖云影”,康有为诗中花地附近的“大通烟雨”,南海神庙前的“扶胥浴日”,皆榜上有名,南海神庙前浴日亭日出之景与越秀山更是两登榜首。可以想象,这些便是古代广州的“热门打卡地”了。

外国人来到广州也爱跟着“羊城八景”去“打卡”。19世纪,在广州生活了四十余年的美国医生嘉约翰,为方便外国游客,写下堪称当时广州“旅游攻略”的《清代广州旅本》,他的“攻略”中不仅有城内景点,还有当时距离广州城区较远、如今已在佛山市辖内的清代“羊城八景”之一“西樵云瀑”。

“西樵”即西樵山,嘉约翰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樵山周边三日游”的三条游览路线——“去程一天,游山至少一天,返程一天”,并给时间有限的游客另外推荐了两条“一日游路线”。在他看来,“西樵山有不少村庄和农田”,景色格外吸引人,因此极力推荐。他特别提到,“广州人都认为此地‘值得外国人一游’”,由此可知,当时的广州人也爱去西樵山游玩。

嘉约翰还推介了城内的五仙观,这里曾以“穗石洞天”“五仙霞洞”入选明、清“羊城八景”。他写道:“观内还有一座阁楼……阁楼上是广州观景的好去处。观内的庭院有一眼泉,水从一块人脚形状的岩石里流出,终年不竭。”那块“人脚形状的岩石”被称为“仙人拇迹”,传说是仙人留下的脚印。清初屈大均也在《广东新语》中写道,五仙观仙人像下有五只石羊,石头则因为观者用手摩挲变得莹亮,可见游人之多。五仙观也是人们休闲玩乐的好去处,《广东新语》记载,古人会在元宵节的白天到五仙观踢毽子,毽子还有大小之分,市井之人踢大毽子,豪贵之人踢小毽子。

虽然古代“羊城八景”的评选具体由谁主导已难知晓,但可知的是,宋代以来广州工商业发达、外贸繁荣、城市大规模扩建,来广州游玩和进行商贸活动的人数众多,人们对于游玩风景名胜的喜爱促使了“羊城八景”的诞生。

虽然以“菊湖云影”“石门返照”为代表的景色随城市发展消失不见,但仍有“云山叠翠”“珠水流光”“越秀风华”等美景保留了下来,焕发出新的光彩。它们见证着广州这座城市的发展,也让今天的游人得以体会古人的休闲生活、感受到广州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今,城市和交通的发展建设给人们游玩带来了更多便利,去西樵山不再需要“去程一天,返程一天”,新开发建设的景点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样的游玩选择。

(编辑: 吴嘉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