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政务信息 基层报道

荔湾全力推进新一轮老旧小区微改造

www.guangzhou.gov.cn2024-07-11 15:55:56来源: 广州日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安居是人民群众幸福的“基点”。近年来,广州荔湾区聚焦厚重“老荔湾”品质提升,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力推进新一轮老旧小区微改造,计划2022年到2025年开展115个老旧小区微改造。

老旧小区全面覆盖,项目落地全面统筹,改造效果全面提升,以“三个全面”为思路,荔湾立足北片独特历史风貌和街巷肌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高品质生活空间,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补短板 完善配套提升环境 尤其关爱“一老一幼”

荔湾湖畔的泮塘五约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知晓的打卡景点。其实,泮塘不仅有水乡美景、文艺小店,还有传统民居、市井生活。这里好不好、美不美,最有话事权的是生活于此的泮塘居民。“自从微改造后,街面路平、灯亮,也看不到电线乱拉乱挂了。”在泮塘新都里住了62年的居民林姨说。泮塘的民房大都是几层小楼或平房,住在一楼的林姨说,以前一到下雨天,家门口时常水浸,如今这种情况不再有了。

林姨所说的微改造即去年完工的西关记忆项目(泮塘路及周边街区微改造工程)。该项目东至泮塘三约,西至泮塘五约新街,南至龙津桥,北至中山八路,包括逢源街道恩洲片区和昌华街道的泮塘新都里片区,主要改造内容为恢复街巷传统肌理、改善公共空间环境、修缮现状建筑、建设各项便民设施等。

其实此次微改造前,泮塘已经历两期微改造,但均集中在泮塘五约直街周边,偏居一隅的新都里改观有限。2022年,荔湾区启动西关记忆项目,微改造得以惠及更大范围。行走在改造后的新都里,记者见到,原本坑洼破损的水泥地被灰色条砖替代,上方的“三线”整齐接入民居墙面的线盒里;仁威庙新街单车棚变成了新净、整洁的电单车停车棚;走近居民楼下,一些零散的空地被打造为邻里花园;一楼民居的门外屋檐下,统一安装了美观的晾晒杆,贴心地考虑到晾晒需求。

在金花街道隆庆、和安、锦绣片区微改造项目即将完工之际,锦绣社区街坊何姨也分享了社区的变化。“我们社区处在以前的广州西城门外,地势低,要去外面的大路,免不了上坡、走台阶。如果坐轮椅,没有太多无障碍通道,就要绕圈子。有一次,我亲眼看见隔壁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上坡时差点摔倒。当时,我心想,老了一定要离开这里。”何姨说,而随着微改造的推进,她的这个念头打消了。“最大的改观是道路平顺了,石板平整了,缓坡变多了,出行更方便、更安全。”何姨说。

金花街片区微改造后新增了无障碍通行设施。

去年3月,隆庆、和安、锦绣片区微改造项目启动,总改造范围14.34公顷,涉及现状建筑约488栋、户数约5393户。金花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首要目标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围绕“水、路、电、消(防)、垃(圾)、车”等要素,解决“三线”杂乱、道路破损以及消防、照明、供水等基础设施不足、老化等问题,营造整洁舒适生活环境。记者看到,金花苑、金荔阁小区楼下原本各自有一块空地,改造将两地块整合,打造出一个集休息、健身、电单车停放充电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花园。

“白天,年轻人上班去了,孩子上学了,老年人是使用社区公共设施最频繁的群体。”荔湾区城市更新建设项目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项目在补短板的基础上,尤其关注“一老一幼”的活动需求。金花街道此次改造的片区老龄化问题突出,60岁以上人口约占1/4,改造后完善了无障碍设施,增加了坡道、扶手,打造了金花棋园、太极园等主题活动空间。西村街道增埗片区与金花街的情况类似,微改造中也进行了一系列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包括楼道扶手的安装,楼栋入口等的无障碍改造,健身器材、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游乐设施的增设,让老有所安、幼有所乐。

提品质 打造人文社区 注重居民参与感和归属感

荔湾北片旧称西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荔湾区注重挖掘在地文化内涵,按照“一片区一策、一街区一特色”的原则,保证社区不失特色。

在有着900年以上历史的泮塘村,新都里仁威新街及中山八路内街的围墙上,地域特色浓郁的龙舟、醒狮、仁威庙等元素上墙,精美的彩绘向路人述说着泮塘的古韵。地砖、拦网、路灯箱、门窗……处处可见一种鱼鳞状花纹,这种花纹叫“泮纹”,是独属于泮塘的文化标识。

昌华街泮塘五约新都里,墙上绘有广府文化壁画。

在繁华都市与岭南风韵兼具的金花街,微改造以“寻旧脉、添活力、暖金花”为设计主题,以片区内独特的青石板街巷为切入点,把金花街区文化标识、城市肌理演变、书香文化等内容融入空间主题打造中,凸显区域特色。

在西村街道增埗片区,增埗、协和、环市西苑小区所在地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西村是近现代广州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这些片区居住着不少老厂职工,他们有着相熟相亲、互帮互助的传统。微改造项目以“再现书香社区,重塑温情大院”为设计主题,在空间上通过“一径一环”,打造温情社区;通过建筑改造、景观设计、场景营造等方式,展现西村的增埗历史文化、工业文化以及书香文化。

人文社区,除了见文化,还要见人味。微改造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为你好”,更是政府与居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双向奔赴。在微改造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荔湾注重发挥原住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年过七旬的增埗村居民达叔对此感受很深。他是广州一家建筑类国企退休的老职工,也是土生土长的增埗人,既知民情也懂工程,还有着老党员的热心肠。达叔说,加入微改造共同缔造委员会后,他主动当起居民与施工方、政府部门沟通的桥梁。“比如村里主干道旁要统一刷新民居的外墙,有个别街坊不愿意,我就去做解释工作,内街开挖对大家生活带来影响,我也会和施工方沟通,要求优化现场管理……”达叔感受到,改造工程充分尊重了群众需求和意见。看到增埗村在改造后成为一个小小的打卡点,达叔特别开心:“说明我们村的环境改造得好。”

问答

全面覆盖、全面统筹、全面提升 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

解答人:荔湾区城市更新建设项目管理中心主任黄黇

问:目前荔湾北片的老旧小区微改造进展如何?

答:2022年,广州荔湾区结合社区补短板、完善社区创建等,全力推进新一轮老旧小区微改造。全区新一轮(2022—2025年)需进行微改造的老旧小区共115个,其中20个老旧小区在历史文化街区内一并实施,95个老旧小区列入区老旧小区微改造储备项目库,逐年按计划推进实施。

我们还倡导“组团升级、连片打造”的老旧小区改造模式,把一个或多个老旧小区统筹纳入改造范围,推动项目“由面变片、由散变整”,系统改善人居环境。以金花街道隆庆、和安、锦绣片区微改造项目为例,它们空间相连、情况相近,统一打包后,改造进度协同,效果也具有整体性。

问:微改造本是一项利民工程,但改造过程会对居民出行、休息、安全等造成一定影响,如何优化管理,让利民工程避免成为扰民工程?

答:在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启动前期,拟定60项“菜单式”改造需求供群众“下单”选择,通过入户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充分征求实施范围内不低于三分之二常住居民意见,切实了解群众所想、所需。同时成立共同缔造委员会,搭建平台、促进交流,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项目推进过程中,落实施工“三同步”。在施工前做好水、电、气等单位的改造计划衔接和施工协调,会同自来水、燃气、通信等企业完成管网改造,与老旧小区地下管网工程保持同步施工、同步开挖、同步完成,最大限度减少内街巷重复开挖和施工扰民。

(编辑: 广州网 龙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