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黑灰产平台上存在不少售卖网红、女星的“AI脱衣”照片群组。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普及,AI已从当初的“工业级”技术变为指尖应用。然而,更低的使用门槛和更简单的操作方式,却为别有用心之人提供了便利,让最好的技术被用在了最坏的地方。从用AI换脸诈骗到用“AI脱衣”造黄谣,一些人寡廉鲜耻、毫无底线,可谓作恶多端。严惩AI犯罪已刻不容缓,但要做到有效打击,仍有两大痛点要解决。
一是难以追溯的传播渠道。作为一种新型信息技术犯罪,“AI脱衣”具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性,这也是不法分子有恃无恐的“底气”。据报道,这些制图者和传播者大多借助一款国外社交软件发布信息,该软件还具有“阅后即焚”的功能。这不仅让受害者取证困难,也让执法者陷入困局,难以对黑色产业链上游的不法分子实现精准打击。
二是难以估量的维权成本。对受害者来说,抓住AI背后的黑手可能是一场漫长的角力。此前,某大学一学生恶意P图侮辱女性被拘留一事,结果虽大快人心,但从受害者付出的时间、精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反复遭受的精神伤害来说,维权成本不言而喻。更何况,现实中还有大量受害者因为缺乏有力证据,无法将造谣者绳之以法,维权之路道阻且长。
魔盒已开,如何关上?恐怕眼下暂时无万全之策。正如有专家所言,我们无法完全阻止个人使用AI生成伪造视频或图片。对此,阻止有害内容传播,并提高违法成本,或许是破局之道。前者不妨先从国内平台入手,定位传播源头并实施打击,阻断黑色产业链条。后者需尽快为“AI脱衣”套上法律缰绳,强化惩戒震慑。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