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精彩广州 相约广州 文化演出

《三家巷》首演赢得满堂彩

www.guangzhou.gov.cn2024-09-14 15:31:20来源: 广州日报

昨晚,根据欧阳山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话剧《三家巷》在广州大剧院隆重首演。这部专属于广州的文学经典受到观众追捧,当晚的剧场座无虚席。舞台上徐徐铺展开的岭南风情长卷中,一曲热血青春的赞歌唱响,让人动容……

话剧《三家巷》昨晚在广州大剧院首演。

在欧阳山笔下,百年前,三家巷里的青年人以热血与执着,投身于革命浪潮。百年后,《三家巷》的故事被搬上了广州的话剧舞台,引发了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思索与共鸣。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素芹 实习生卢晓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剧照由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提供)

大型话剧《三家巷》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出品,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制作演出。7月该剧建组之初就备受关注,如今终于首演,吸引不少观众前去“捧场”,昨晚的广州大剧院歌剧厅座无虚席。

有志青年迸发出一个时代的青年力量

大幕开启,一声惊雷后,原著作者欧阳山扮演者现身,粤语主题歌响起,他坐在石凳上,娓娓道来,向观众介绍住在三家巷的几户人……

在时代的洪流中,一群热血青年为了生存,为了自由,为了平等,从广州的老巷子里走出来,投身革命浪潮,实现自己的理想。

正如编剧唐栋所说:“青年只有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时代激流,才能在搏击风浪中经受磨砺并成长;生命只有生发出向往光明的崇高理想,才能在淬火锤炼中绽放人性的光辉。”话剧《三家巷》中,周炳、区桃等有志青年迸发出一个时代的青年力量,同时启迪着当今的青年一代。

女主角区桃从书里“走上”舞台。

《三家巷》的舞美选择了较为简洁的老广州西关建筑的表达。不同于过往一些关于老广州题材的剧目,这一次用框架结构式、线条式、透明式的方式来解决空间问题,并通过景片的流动,形成多变的空间,舞台布景、服装等也都透露出广府韵味。

该剧有很多生动的瞬间,比如,七夕节,“辣子”区杨氏给了何应元一记耳光,观众拍手称快。陈文婷略显夸张的“恋爱脑”也很可爱,常常引得观众会心一笑。

全剧尾声处,周炳在欧阳山的鼓励下去往上海。“坚定地走下去,路,还长着呢!”粤语歌再度响起。

掌声、欢呼声长达十分钟,观众好评如潮

谢幕时,欧阳山再度现身,为观众介绍他笔下的这些人物。掌声、欢呼声长达十分钟,观众好评如潮。

“学生时代曾长夜醉读《三家巷》,很高兴看到它被搬上话剧舞台。小说中的那些文字化为舞台上的台词,经由演员的精彩演绎,让我领略到《三家巷》这部文学经典的独特魅力。”刚参加工作的小张表示。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我通过这部戏对广府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部戏韵味十足,意蕴颇丰。”观众李女士表示,“《三家巷》是广州的宝藏!”

舞台布景充满岭南风情。

剧中几个年轻人共同盟誓的场景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然而,年轻人走着走着,有的迷失了方向,有的走偏了道路,有的有了新的选择。“这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的:怎样坚定自己的追求和信念,怎样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剧中那些年轻人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大学生小陆说。

观众陈列东女士对《三家巷》有着特殊的感情。“40年前,广州市话剧团(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前身)曾排演《三家巷》。当时我母亲马雨秋是这部剧的副导演兼舞台监督。今晚,我遇见了许多40年前参演《三家巷》的演员,感慨万千。”

陈列东说:“40年前看《三家巷》的时候,我刚二十出头,它对我的人生观影响颇深。剧中年轻人所经历的困惑、思考和选择,又何尝不是今天的年轻人共同面临的人生课题?今天重演这部剧,让年轻人通过思考,更好地面对当下的生活,我觉得很有意义。”

●我们写历史、看历史、思考历史,更多的是观照我们当下的生活,这也是这部作品的当代意义。

编剧·唐栋

●在话剧舞台上再现小说中独特的氛围,既要写意也要写实,有一个协商和构建的过程,以达到舞台呈现的审美化。

导演·傅勇凡

●每一部戏的舞台设计都要找到适合这个戏的方法,就是“一戏一格”。《三家巷》,我们选择了较为简洁的老广州西关建筑的表达,整体是一种流动的风格。

舞美设计·秦立运

●我必须要和演员一起去寻找角色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和他们一起更好地完成创作任务。

造型设计·方国良

这个IP专属广州

《三家巷》搬上舞台 呈现岭南人文之美

广府市井元素俯拾皆是,

特色儿歌俚语信手拈来。

民居民俗表现细致生动,

岭南人文之美悦人耳目。

欧阳山的长篇小说《三家巷》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曾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这是一部专属于广州的经典之作。

《三家巷》的字里行间充满激情

《三家巷》以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广州的沙基惨案、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三个历史事件为背景,对三家巷中周家、陈家、何家进行剖析和描写,着重表现周炳、区桃等青年在革命思想的引领下,追寻光明与理想的成长经历,他们的爱情故事也非常动人。

剧中青年的情感故事非常动人。

欧阳山曾深情讲述过一段延安往事:1942年的冬季,他在左联时期的好朋友周而复从晋察冀前线回到延安。老友多年未见,有说不尽的话题,其中两人谈论得最多的就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他们热血沸腾,踌躇满志,发誓各自都要为未来的新中国写出一部大书。

“《三家巷》的字里行间充满激情。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欧阳山开始酝酿,随后动笔写《三家巷》。他的心中有一团火,他坚信中国未来的道路是光明的。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进行艺术创作,完成这样一部传世之作。我觉得,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走进剧场,一定能感受到百年前这些青年们的激情。”在剧中饰演欧阳山的王钰涵如此表示。

赋予“三家巷”这一文化符号全新意义

《三家巷》是广州的一个文化符号和大IP。那么三家巷到底在哪里呢?

1959年,《三家巷》在报纸上连载时,市民纷纷笑言“四分钱买《三家巷》”(当时报纸四分钱一份)。他们很好奇,想知道三家巷在哪里。当时,欧阳山在接受采访时没有回答,而是要大家猜一猜——其实他已回答:“三家巷”只是借用了一个街名,现实中并无完全对应之地。

不过,有学者研究,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是最接近三家巷原型的地方,其地理位置、周边景观及建筑风格与小说中的描写很契合,甚至成了1982年电影《三家巷》的主要外景拍摄地。这里有集岭南民居特色和西洋建筑风貌于一体的华侨房屋建筑群,是广州近代集合住宅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旧南海县社区还打造了“三家巷”文化馆,通过精心设计,再现了小说中周、陈、何三家的场景,访客得以直接感受故事氛围。

剧中的生动瞬间引人回味。

其实,“三家巷”是当时广州乃至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话剧《三家巷》导演傅勇凡表示:“三家巷就是广州地域的环境,每个人的家都可能是这样的,创作思维是宽泛而非具象的。我们不要局限、直白地去表达。”三家巷到底在哪儿,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家巷”在戏剧的舞台上被看见,被认知,被赋予全新的意义。

岭南风情长卷

《三家巷》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幅百科全书式的岭南风情长卷。书中展现的广州民居建筑、节日庆典、特色饮食、婚丧习俗、儿歌俚语等,都让人感觉十分亲切。

“水磨青砖高墙,黑漆大门,酸枝‘趟栊’,红木雕花矮门,白石门框台阶……”这是欧阳山笔下的何家宅邸;“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不懒!”这是岭南除夕风俗;“有丁方不到一寸的钉金绣花裙褂,有一粒谷子般大小的各种绣花软缎高底鞋、平底鞋、木底鞋、拖鞋、凉鞋和五颜六色的袜子……”这是关于乞巧风俗的刻画。后来,这样的描写成了广州天河乞巧文化节申报国家非遗项目文本中引用的经典语句。

书中,茶楼、店铺、伙计、艇家等广府市井元素俯拾皆是,“蛇有蛇路、鼠有鼠路”“拉埋天窗”等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更是信手拈来。

学者蒋述卓曾将《三家巷》称为“广东的社会百科全书”。作家莫言也曾表示,他少年时期对广州梦幻般的想象,皆来自《三家巷》。

导演傅勇凡表示:“相较于原著,话剧《三家巷》篇幅有限,对人物和情节都有所删减,但我们在舞台上更多地融入岭南特色,比如主题歌用粤语演唱,以粤剧音乐的色彩作为音乐素材,剧中呈现了令人着迷的岭南人文之美。”

话剧《三家巷》依托这片人文故土的包容、浸润,发掘人物的内心思想感情和青年人的精神追求,呈现岭南文化特色与人文风格。这是话剧《三家巷》在戏剧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内核。

文脉赓续 弦歌再起

广言快评

一部专属广州的大IP“爆剧”正式开演!昨晚,大型话剧《三家巷》闪亮登场、光耀全城。

一座城市,一部著作,一段历史。作为曾经风靡全国的经典著作,《三家巷》是当之无愧的广州“城市形象代言人”之一。如同说到《白鹿原》,读者就会想到陕西,提及《红岩》,读者就会想到重庆一样,讲起《三家巷》,读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广州。这部曾令无数文学爱好者倾倒的文学作品,滋养着一代代读者的乡土情怀,深深镌刻了广州这座城市的超然气韵和迷人风姿。

经典流传,精神不朽。如今这部洋溢着广府意蕴和粤味风华的文学作品再度被搬上话剧舞台,风采不减当年,更添许多新意。

绘岭南风情。《三家巷》堪称广东、广州的“社会百科全书”。鸡公榄、拜七姐、骑楼街、满洲窗……老广州街区的场景和生活氛围在写意流动的戏剧空间中呈现,那些富含岭南气韵的民情世态、那些洋溢广府韵味的生活民俗一一铺陈于观众眼前。事实上,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岭南文化,也给无数文艺作品提供了广袤富饶的创作土壤。除《三家巷》外,近些年来,舞剧《醒·狮》《旗帜》刷屏网络,电影《点点星光》《掬水月在手》《中国医生》等斩获金鸡奖,《雄狮少年》《珠江人家》等好评如潮……一部部精品力作赓续岭南文脉、植根广府文化,为观众奉上了一道道风味十足的文化大餐,合力描绘出一幅活色生香的“社会风俗画”。

承英雄气脉。在《三家巷》中,观众不仅能重温百年前追求进步的广州青年投身革命浪潮的人生历程,更能直观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青春激情与热烈高扬的理想情怀。正如网友所说:“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让今天的年轻人了解前辈们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对于城市发展的今天和明天至关重要。”作为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广州,革命传统氛围浓厚、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感知那段热血飞扬的峥嵘岁月,重温那些令人动容的奋斗故事,将英雄精神进一步嵌入城市血脉肌理,让红色基因深深扎根于这座城市,激励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展奋斗风采。“青年,只有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时代激流,才能在搏击风浪中经受磨砺并成长;生命,只有生发出向往光明的崇高理想,才能在淬火锤炼中绽放人性的光辉。”作品背后的思想表达,恰与广州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高度契合,比如矢志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翻开城市史册,千年城脉赓续、千年文脉绵长,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弦歌不辍……从向海而生的千年商都到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再到勇立潮头的改革前沿,拼搏奋斗、奔腾向前的故事一直在上演,给广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财富,亦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粤韵风华,积厚流光;文化广州,足音铿锵。期待广大文艺工作者推出更多兼具时代气质和岭南风情的精品力作,持续焕发广府文化新活力、升腾城市文化新气象,助推广州高质量发展谱写新华章。

(广州日报评论员 付迎红)

(编辑: 广州网 龙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