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之后,朋友间多了养老的话题。说实话,我对这种话题兴趣寥寥。我初到职场终点,脑子灵、腿脚活、吃得香、睡得甜,感觉自己跟40岁的人没有太多区别。再说,老去是自然规律,我心态好,对此坦然接受。我觉得,与其在花开半途时天天忧心它的萎落,不如想点办法让它尽可能开得长一点,充分享受生命的过程。若真要聊这个话题,我认为“养老”不如“养少”。
我说的“养少”,就是想方设法使自己活得年轻。一个人从出生走向死亡这条路是不可逆转的,但人的身体条件、精神状态、对世界的态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人力改变。学会“养少”,使自己变得比同龄人“年轻”,虽然最后大家依然会走向同一个终点,但其过程中所焕发的价值并不相同。
“养少”要养生,身体是根本。我的胃口一直很好,营养不成问题,只是从高中开始就睡不好,高考期间晚上都没怎么睡着,我妈曾说:“你没在考场睡着,并且还考上了大学,是个奇迹。”睡不好,真的害人啊!这种状态延续了许多年。成家后,妻子督促我改变这种状况,建议我散步,说可以改善睡眠,还能锻炼身体,我赞成。我最初只能绕着操场走5圈,3天之后能走8圈,1个星期后能走10圈。如今,我每天不在操场上走完1万步决不收兵。妻子有时间陪,我会去。妻子回了娘家或去外省看女儿,我也会去。我不但自己去,还动员好朋友去。现在到了睡觉的钟点,我一上床便百事不知。睡眠充足,我的精神也像初春的绿叶一样蓬勃,年过60岁,感觉精力比年轻时还好,写四五千字的长篇文章,三四个小时待在电脑前阅读、创作,也不觉得疲倦。吃好、睡好、运动好,“养少”水到渠成。
“养少”要多交友。很多人退休后生活圈子变小了,而我觉得还是要保持社交。我性格外向,退了休依然好交朋友,交朋友又喜欢选择那些年轻的。许多人觉得与比自己年长的人做朋友会得到更多的人生经验,这个道理我并非不懂,但我觉得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固然是人生指路牌,但也可能绑住人的手脚。年轻人经验少,脑子里的条条框框也不多,自然更有创造力。与他们在一起,我的思想活跃度就胜人一筹。年轻人还给我带来很多新的知识、体验,让我和新鲜事物拉近距离。人若对新鲜事物保持着好奇、保持着兴趣、保持着了解,心态就容易保持年轻。
“养少”要保持求知。人的知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历经的大地山川,一个是别人写的书籍。要让知识不过期,我们可以走出家门看世界,潜下心来读好书。我想起当年还没去西北旅行时,生长在江南的我便知道黄土高原。后来受邀赴甘肃一个小镇采风,看到了黄土悬崖,才真正感觉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验到大西北的雄浑。读书更是心灵的旅行,想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文化、教育情况,怎么办?读书。时间和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走遍全球,又希望“能知天下事”,如何做?还得读书。活到老,学到老,身边很多保持求知的老年人,总是富有活力。我现在不断行走、不停读书,让脑中的知识保持鲜活,希望能跟各种年龄段的人有话可聊。
“养少”要保持善良。不管我们是什么性格,都得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世间有许多好品质,比如真诚、正直、认真等,但我觉得排第一的是善良。心地善良,我们能共享别人的开心,对别人的难过会感同身受,会乐于助人,会心安豁达。一个人能做到跟需要你的人共情,懂换位思考,就不会有那么多怪脾气,不会有那么多负能量,心情也会在无形中变得通畅。
人总是要老的,学会了“养少”,就会老得从容、老得优雅、老得让人敬重。许多时候,“养少”其实是最好的“养老”。
(游宇明)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