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评论员谭敏
近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印发《关于切实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幼儿和小学生睡眠管理,保证幼儿每天睡眠时间10小时以上,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
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充足的睡眠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睡眠不足,不仅会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影响小朋友的体格发育,还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等问题。长期睡眠不足的孩子,免疫系统功能会受到影响、容易生病,有的孩子甚至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道理一目了然,可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学业的压力、课外培训的负担、电子产品的诱惑,都在挤占孩子们的睡眠时间。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约63%的少年儿童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13到17周岁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8小时的占比达到81.2%,6到12周岁的这一比例为32.2%。由此可见,加强睡眠管理,确保孩子们有足够的睡眠,已刻不容缓。
官方频频发文,足见其重要性与紧迫性。早在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制定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就提出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的要求。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
从中央到地方,各层级都在积极推进。可是,在执行层面,要保障每个小学生都睡足10小时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一是客观上不允许,不少小学生放学后到睡觉前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哪怕学校老师没有留作业,还有家长安排的作业和各种钢琴班、围棋课、口语课等,学业负担太重难免挤占睡眠时间;二是孩子主观上不愿意早睡,好不容易干完大人安排的事情,孩子们还想拥有自己的娱乐时间,玩手机、用电脑、看课外书,哪怕少睡一会儿也愿意。因此,要让孩子们睡饱睡足需要家长、学校、社会一起做好加减法。
真正把负担减下去。“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作业减了,家长的“加餐”又来了,孩子的负担仍然不轻。要减少家长焦虑,就必须在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全覆盖上进一步努力,减轻因升学压力传导而带来的负担。在课外兴趣班的选择上,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找准其兴趣点,少一些精一点。
切实把责任加上来。保障小学生睡眠时间需多方协同、合力共管。网络平台和企业要加强“未成年人模式”的执行力度,限制未成年人在睡眠时间使用网络;学校要加强学生睡眠宣传和监测,帮助学生养成早睡习惯;教育管理部门要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倒逼责任落实;家长更要以身作则,减少错误示范,为孩子早睡创造更好的氛围和环境。
让孩子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唯有各方携手,啃下这块硬骨头,方能让孩子们都能睡个好觉、做个好梦。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