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00元报押题班,一题没押中,机构还拒绝退费。江苏淮安的丁先生没禁住“一考就过”的诱导,学完网络课程后满怀信心去考试,进入考场看到试卷却傻了眼,最后以四门考试、三门没有通过收场。(12月15日央视新闻)
2.69万元买不来“金榜题名”,买来了教训和麻烦。而这还并非个例。随着知识付费行业兴起,在网上报班学习很常见。网络上,像丁先生遭遇的这种“包过式”课程不少,因为精准拿捏了消费者投机取巧、急于求成的心理,还颇有一定的市场。然而,1.9元课程变万元学习班,“高阶课”成“注水课”,相关乱象层出不穷,把知识付费领域搞得乌烟瘴气。
“套路”为何屡屡得手?套用一句网络用语,“动心,你就输了”。特别是营销话术一边百分百打包票,一边承诺“不过全额退费”,容易让人产生“试试也不吃亏”的错觉。但真要试了,不少人堵心闹心之余,往往悔不当初。如丁先生所言,“如果我自己看,说不定过的门数还更多一点,太相信对方了。”不仅如此,消费者事后想要讨个说法、退回报课费,恐怕还会遭遇踢皮球、陷入拉锯战,简直不胜其烦。这提醒消费者,面对天花乱坠的宣传,看着诱人的“馅饼”和“捷径”,要管住心、收住手,别盲目冲动入了坑。
对网络消费乱象说“不”,还需治理持续加码。低价引流、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资质参差、退费困难……任何一个问题,若乘以5亿多人的知识付费用户规模,都不容小觑。应当看到,披着知识付费外衣的消费陷阱更具迷惑性、复杂性。因此,监管要设法提升精准性、有效性,如完善相应政策规范,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负面案例曝光,加力落实惩戒措施等。平台更需全链条、全流程责任“在线”,如强化审核机制,引入评价机制,畅通售后渠道,倒逼售课方规范自身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多方协力、惩防并举,真正做到“道高一丈”,自然不怕知识付费陷阱“魔高一尺”。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