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书香羊城 美文鉴赏

便笺的温度

www.guangzhou.gov.cn2025-01-07 17:04:42来源: 广州日报

久雨初晴,小区的空地上晒满了拆洗的被褥。大概是有人忘记收了,到了晚上仍有被褥留在空地上。于是,有热心人代收了被褥,并在原地留了一张便笺,内容大致是说担心下雨,暂且代收,让主人看到便笺后到某栋某户去拿被褥。虽然与我无关,但我看后却感受到一股莫名的暖意,被生活中陌生人释放的善意所感动。

而且,很久没看到这种手写的便笺了。

在没有电子设备、连电话也不普及的时代,人们经常手写短笺传递信息。托人帮忙,或叮嘱重要的事情,有时须由他人代为传话,传话的人与另一方又未必认识,仅靠口头转述很容易产生隔阂或者遗漏。这种情况下,一纸便条即足以解决问题。记得我年少时,学校旁边修理自行车的店铺老板与我的家人相熟,但并不认识我,就是通过家人的便笺,托店铺老板为我解决了问题。

即使现在通讯发达,可以随时联络,有一些人仍然喜欢用便笺留言备忘。多年前看到一对作家夫妻,因各自的作息时间不同,每天能碰面的机会不多,有话想要告知对方,就用便条写上文字,用磁性贴贴在家里的冰箱门上,等对方起来了就能看到。如给对方留了饭,或最近看了一本书,感觉极好,推荐对方也读一读。我极为羡慕这种状态。口头语言说了就过了,既不留下痕迹,用的词很多时候也不足以准确传递内心的情绪,而文字可以字斟句酌,充分表达真实情感,释放每一个笔画间的温度。

数码智能手机年代,人们不管相隔多远,都可以随时联络上,已实现没有时差的快速的信息交换,但看似原始的便笺仍潜藏着表达的“魔力”。便笺是人工留下的痕迹,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手写文字的真实性,而且手写的字迹更见性情和温度。它比短信郑重,比信件生活化,通过简单的文字就可以窥见书写人的内心情感波动。

(陶琦)

(编辑: 广州网 龙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