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摄
出席大会代表阅览广州日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苏俊杰 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贾政
珠江潮涌,春意破晓。
2月6日,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余音未落,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接力”开幕。
今年的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以“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广州对产业发展的一次深刻思考与战略布局。
这是一场体现“速度”的高效行动,广州以惊人的速度与时间赛跑,推动项目落地生根。
这是一场洋溢“温度”的暖心盛会,广州用温暖的关怀和精准的举措,为企业排忧解难。
这是一场彰显“高度”的战略谋划,广州以清晰的思路和坚定的决心,勇攀产业发展的高峰。
让我们一同透过速度、温度、高度三个维度,感受2025年广州“新春第一会”上,这座城市展现出的坚定步伐和蓬勃生机。
速度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落幕仅24小时,广州便在新春第一会的“起跑枪声”中接过“接力棒”,以一场总投资超千亿元的签约仪式、一次直抵企业一线的“新春奔赴”,拉开了新年“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大幕。从会场内项目签约的落笔,到企业一线解难题的恳谈,广州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今年年初,广州围绕“6+4”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提出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擘画了广州产业发展的“规划图”。
从“规划图”到“施工图”,需要多久?广州用行动的回答是:不到30天。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海洲说:“今年春节前,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见。”步履坚定,速度惊人,广州在与时间赛跑中,跑出了政策制定的“第一棒”。
如果说政策是发令枪,那么项目落地便是冲刺的脚印。
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一组数字令人心潮澎湃:1010亿元、52个项目、20个产业领域。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新型储能……这些签约中,战略先导产业占比接近三成,新兴支柱产业项目占比突破三成,为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聚势聚能,为新兴支柱产业、战略先导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谋新谋远。项目签约落笔的瞬间,“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蓝图,正在悄然从图纸上的蓝图到产线上的轰鸣。
政策迅速出台,项目迅速落地,而从“会场”到“现场”,广州更是跑出服务落地“加速度”。当签约的掌声尚未散去,另一场加速跑已然开启。
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一结束,广州即举行2025年企业家交流活动。当天下午,广州市主要领导马不停蹄,深入在穗企业、科研机构一线,听取企业机构建议,推动服务对接,支持在穗企业机构高质量发展。从外企、民企,从科技创新平台,广州以“马上就办”的作风,现场解决企业发展难题,用温暖的关怀和贴心的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这种“广州速度”不仅焐热了企业家的心,更激发了全市上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温度
企业兴则产业兴。营造一个让企业家感受到暖意的营商环境,是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
实际上,每年的高质量发展大会,企业都是主角。在现场座上宾中,既有中央驻粤企业、省属市属国企代表,也有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代表;既有大型企业代表,也有中小企业代表。他们享有同样的礼遇,也表达出同等分量的信心和决心——现场立下“军令状”,与广州同绘高质量发展“实景图”。
这是一段双向奔赴的过程。回顾每一年的高质量发展大会,都对营商环境建设作出新部署、提出新目标:前年,锚定大会提出的“三个一万亿”,广州推动改革贯穿抓项目、兴产业、促招商全过程,以营商环境之“优”,促发展之“进”。去年,大会拉开“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序幕,广州首提推动“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全力建设全国产业生态最好、政务服务最优、综合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高地。
在今年大会上,营商环境同样是发言中的高频词——
“构建面向不同行业、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区别化营商环境新优势。”市发展改革委再作精细化谋划,未来的营商环境不仅有“产业版”还将有“行业版”。
“以服务为宗旨,营造‘企业有感’支持环境,主动靠前暖企惠企。”市工信局着眼于民营和中小企业,持续打造“中小企业圆桌会”“企业会客厅”品牌。
“我们要去到看得见炮火、听得到炮声、闻得到硝烟的一线并肩战斗,通过‘扎营’‘蹲点’‘沉底’,推动服务向一线下沉、问题在一线解决、办法在一线形成,锻造营商环境广州品牌。”市商务局更在现场向广大在穗、来穗企业发出呼告,“我们对所有在穗、来穗企业承诺‘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请你们放心去投、放胆去闯、放手去干、放情逐梦。”
大会释放的昂扬斗志,也为企业开年起步注入信心动力。在一品红集团董事长李捍雄看来,连续三年参加的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已经成为引领广东、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风向标。佳都科技集团执行总裁陈娇也感受到大会吹来的“东风”,“2025年将是AI大模型产业化、商业化得到大发展的一年。”
新的征途,政企同行。在大会结束后随即举行的2025年企业家交流活动上,市领导表示,新的一年,广州将始终与企业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当好企业的同路人、合伙人、贴心人。
高度
一个现代化新广州是怎样的?在“新春第一会”的描绘中,它的经济更强、产业更优、能级更高。通往“新广州”之路,必定是一段高攀之旅。
2024年,是广州蓄势蓄能、顶压奋进的一年,财政税收保持正增长,新增就业超过34万人,发展有质量、经济有韧性、社会有活力。
2025年,是极不寻常、极为关键的“大考之年”。“十四五”决战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广州如何真正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这对产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越高、难度越大,思路越要清晰。“12218”,正是在此背景下谋划出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蓝图,是广州加速动力转换、优势再造,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数字密码”。
产业能级决定着城市的发展高度。坐拥12个千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9个千亿级服务行业;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备;工业投资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高新技术产业营收突破1万亿……这些数字都是广州深厚产业“家底”的最佳注脚,是筑起“12218”的“筋”与“骨”。
居高如何再望远?广州清晰地认识到,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广州的战略之举、关键之为,也是一场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
措施要实,才能破解痛点。“聚焦每个细分产业,出台对应的规划、政策、分工文件,筹备相应的园区、科技、人才、资金、智库资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的每个工作要点,都是现场企业家最关注的发展卡点。
思路要新,才能争先进位。“丰富改革‘工具箱’,扩大开放‘朋友圈’,点燃创新‘动力源’,在赋能产业向‘质’跃升上做表率。”黄埔区在“12218”的新征程上再做“探路先锋”。
在市的层面,广州提出四个重大举措:大力实施“广州数智创新计划”,推动传统产业向成名成品升级、新兴产业向星火燎原放大;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一号工程”,打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营商环境;全面开展“市场牵引场景开放行动”,让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广州首试首用、迭代升级;精心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形成产业集群成链、园区提质增效的升腾景象。
“在全球产业版图重塑中勇攀高峰,加快实现蓄势蓄能后的出新出彩!”会上,这句响亮的号召正激励全市上下同心同欲、干字当头,全力拼出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广州。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