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就业增收问题,不仅关系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还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2024年,广州全市推进实施“民生微实事”,以“微实事”托举“大民生”。其中,多个区聚焦“就业增收”,因地施策,破解“找工难”“增收难”等问题。天河区结合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特点,由政府撬动社会力量搭建平台,开办零工市场,为外来务工者匹配工作;而从化区则关注到农民增收致富的难题,以“微种子”开展助农富农行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钻莹、曾卫康
图/通讯员李刚涛、从组提供
天河区新业态零工市场
天河:零工市场成灵活就业新引擎
40多岁的林姐住在广州天河区棠下街附近,此前,林姐一直在家带孩子,两三年没参与工作了。如今,孩子逐渐长大,林姐空余出不少时间来了,总想找份工作,帮补家用。
“我没什么学历,但勤奋肯干,不怕辛苦,想找一份保洁工作。”林姐找过身边的亲朋推荐,也在街上留意餐馆、小店门外贴着的招聘信息,遇到过一些面试的机会,但最终因工作时间的原因,未能完全匹配。
去年年中,林姐在刷短视频的时候刷到了“天河区零工市场”。“当时听说是政府的,觉得靠谱,帮忙找工作,还不用钱。”林姐就抱着试试的心态摸上了门。没想到,在了解了林姐的情况以及就业意愿后,工作人员现场就给林姐匹配到一家公司的保洁员。翌日,林姐去面试,应聘成功。在入职前,林姐还在零工市场接受了简单的岗前培训。如今,林姐已经工作半年了,转正后工资每月4000元—5000元,“我很满意,也很感谢零工市场。”
在棠下街牌坊往里走数十米,天河区·新业态零工市场的大门向广大求职者、企业敞开,这里平均每日有100余人摸上门、找工作。
棠下街是天河区著名的城中村之一,辖内常年汇聚了超过20万的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占天河区外来务工人员总量的1/6,求职需求极大。很多在广州市内的中小企业、小餐饮馆、小商铺存在招零工的需要。但长期以来,缺乏一个透明的零工市场。
去年,针对“找工难”,以及“招工难”的问题,天河区棠下街、天河区人社局、达善西社区联动社会力量一同将原来的就业驿站升级改造为天河区·新业态零工市场。“真实、免费、接地气”就是这个市场的最大特点。
零工市场门口的一个LED屏幕上面,不断滚动播放着岗位信息。大厅里头还设置了企业登记、求职登记、技能培训、政策咨询、客房管家、招聘达人6个服务专窗,专人提供服务。此外,市场里还有招聘洽谈区、技能培训区、便民服务区等。
2024年,天河区零工市场服务了企业700家次,为求职者提供了2.1万个岗位,服务了求职者约6000人次。这些服务,对企业和求职者都是免费的。
办实、办细、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是天河区开展“民生微实事”的突出特点。零工市场的实践,正是这种办理理念的生动缩影。2024年6月以来,天河区紧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突出“可感知”“小切口”“共同办”的要求,全力推动1582个“小而美”“惠而实”的“民生微实事”落地落实。
随着一桩桩“民生微实事”的落地,居民群众看到了变化、感受到了实惠,对街道社区的点赞增多了,对基层干部的信任增强了,基层治理有了新活力。2024年,天河区第5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天河区
聚焦“一老一小”,天河新增设19个长者饭堂,升级校门口安全设施42处,慧雅、智源等社区创新开办“四点半公益课堂”;聚焦人居环境痛点,天河以“微改造”破题,推动加装、更换电梯50台,解决老旧居民楼二次供水问题3100户,新建、改建口袋公园15个;聚焦人文提质热点,天河举办“社区大学堂”“我来党群过暑假”等活动4052场次,开设青年夜校课程121场次。
吕田大芥菜
从化:一方“土特产”变身致富“金钥匙”
在广州北部的从化区,群山环抱、山清水秀,一年四季蔬果不断,孕育了许多“土特产”。自推进实施“民生微实事”以来,从化区坚持把发展产业、富民增收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实施“微种子”助农富农行动、人人当“村播”行动和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发展行动等,推动农产品卖上好价钱,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吕田大芥菜是广东特产中的明星产品。陈叔是吕田镇新联村的困难户,以前想多种一些芥菜,但苦于种子问题未能实施。新联村认真倾听群众诉求,精准识别出一批就业困难村民和收入困难农户,为其发放大芥菜种子“香港竹芥”100包;举办乡村振兴助农讲堂,邀请农艺师为种植户讲授大芥菜栽培技术知识,有效提高农户种植技能。同时,新联村大力探索“村公司+农户”生产模式,由村公司统一承租农户田地,提供种植技术和管理服务,生产的大芥菜由村公司统一采购并进行销售。2024年,在项目扶持下,新联村大芥菜种植面积达300亩,60余户农户通过种植大芥菜实现了增收。
要实现农民致富,农产品必须要找销路。从化区通过直播带货、荔枝节、黄皮节等活动制造流量,有力加速农产品销售,成功实现了一个个流量变现。
锦一村党总支书记黄润财说,在开展人人当“村播”行动以前,锦一村的大部分农产品靠商贩前来收购,或是村民自行运到街上售卖,销售渠道单一,优质农产品也愁卖。为带动村民跟上市场、破解销售难题,锦一村创立了村集体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市场化经营,推动以“锦壹农心”为商标统一销售农产品。同时,该村通过建立直播间、开展直播电商培训、召开“村播”经验交流会等方式,鼓励村民人人当“村播”。村公司运营和“村播”模式的推广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增长,也为返乡的年轻人提供了岗位。据统计,该村的经营性收入已从2020年的不到10万元增至现在的500万元,增长超50倍,同时也吸引了近60名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在从化土地上,除了荔枝,黄皮、杨梅等水果也是群众青睐的对象。近年来,黄皮文化节、杨梅节等纷纷举办,这些节庆活动既吸“睛”,又吸“金”……
黄皮产业是黄场村“一村一品”支柱型产业,全村黄皮种植面积约1200亩,年产量超过60万斤,黄场村被誉为“黄皮之村”。黄场村党支部书记黄柏宏表示,通过与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华南农业大学等企业和高校合作,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黄皮产业发展,实现在销售的过程中避开扎堆上市的黄皮季,助推黄场村黄皮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如今,树上的一颗颗“黄金果”,已成为全村600多户果农手中握得住的“致富果”。
民生无小事,更多的改变在悄然发生。去年以来,从化区全面推开“民生微实事”工作,着重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全力推动1361个“微实事”项目落地落实。
从化区
聚焦建立“民呼我应”新载体,累计收集群众服务需求3500多个;聚焦城乡协调发展新形势,硬底化改造群众最急需的村道、机耕路33条,升级路灯巷灯约2万盏,以“微改造”打造美丽庭院1260个、提升“小公园”12个;聚焦“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新需求,实施微项目115个;围绕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实施微项目22个,26个乡村少年宫试点暑假期间提供公益课堂400场次。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