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道Y332沙岗村段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魏丽娜 通讯员文韬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增城朱村的油菜花竞相绽放,“若无香风起,疑是满地金”;从化溪头村漫山遍野的李花,“繁花似雪,人间一场烟火”。
广阔的乡村,不仅有“悠然见南山”的诗和远方,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与活力。
如何将犹如满盘珍珠的乡村资源,串珠成链,发现与重塑乡村价值?如何让乡村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
一份历时7个月、3万余字的乡村公路调研报告,一个“加快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打造广州千里乡村风景道”的代表建议,将目光投向蜿蜒绵长的乡村公路。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具体督办,市政府成立建议办理工作协调小组,相关职能部门全力参与,让这份重点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
以“四好农村路”升级改造为契机,通过改造提升、新建扩建等,打造全长2500公里的乡村风景道网络,串联全市美丽乡村、农业产业园、历史文化遗存及生态景观等1000多个乡村资源点,形成体现城乡之美、生态之美的“广州项链”,多维度展现广州“千里乡韵”美丽场景。
行在乡村、游在路上。美丽农村路与特色乡居相映成趣,助力形成一大批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绘就了一幅和美乡村、共同富裕的新画卷。
行程逾2000公里、3万余字报告
一次关于农村公路的调研
农村公路是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交通方式,对于服务农民出行、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为更好发挥人大监督作用,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以广州市农村公路升级改造为切入口,于2023年3月至9月开展实地调研,行程逾2000公里,覆盖全市七个涉农区20余个重点街镇和近100个村落,较为全面详实地掌握了全市农村公路的有关情况,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形成了3万余字的《广州农村公路调查》。
调研发现,从1999年起,经过20多年持续几轮系统性建设和改造升级,广州市农村公路实现了质的飞跃,以道路为核心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有力促进了农村农业发展,农村面貌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但是,对照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标准,仍存在一些差距。”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负责同志表示,例如低等级次差路段较多,村内道路以及村与村之间的道路网络相对薄弱,七个涉农区的国省道公路等级较低,农村公路升级改造与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园建设和绿美广州建设衔接不够。
9条、260公里乡村风景道精品
一个重点建议的督办成效
人民群众家门口的幸福,起于阡陌交通。
广州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市人大预算委员会委员、市人大代表武戟领衔提出《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打造广州千里乡村风景道的建议》,建议广州市政府以新一轮农村公路改造升级为契机,谋划打造一条环绕广州都市区周边的千里乡村风景道。
这一建议受到市人大高度重视,被列为2024年度重点建议,由预算委员会负责具体督办。
市人大常委会成立督办工作组,市政府成立建议办理工作协调小组,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协同10个政府部门、7个涉农区领导,推动重点建议办理各项工作有效落实,成效明显。
立足长远,规划先行。市规自局印发实施《广州乡村风景道专项总体规划和建设技术指引》《广州市农村公路绿化技术指引》,聚焦“岭南乡村广州项链”,规划总长2500公里的乡村风景道网络,并建立“三级四类五系统”风景道建设标准体系和绿化规则。
要致富,先修路。《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打造绿美岭南乡村,以山水林田湖海要素为基底,构建农村公路、骑行道等乡村风景道系统,带动乡村振兴及“百千万工程”发展。
《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3—2035年)》提出,按照“以藤结瓜、造瓜结藤”的理念,通过改造提升、新建,构建串联全市800多个美丽乡村、众多农业产业园、文化遗址及生态景观的最美乡村风景道系统。
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整治事故黑点27处,新建道路6.22公里,改造提升道路40.99公里,治理危桥3座,打造精品示范线路9条260公里。
“以‘先示范,后推广’的策略,各区选取沿线资源集中、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带动能力强的道路共9条、260公里,作为乡村风景道精品。”武戟代表表示,通过开展道路品质提升,擦亮广州乡村风景道IP,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并推广,带动乡村风景道的整体品质提升。
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区的资源禀赋,构建“一区一特色”。例如从化“天人山水百里流溪”,增城“攀山游江九重白水”。同时结合乡村风景道穿越的自然地形、空间要素及乡村资源,打造山林观光线、滨水观光线、村落观光线和田园观光线4类主题路线,充分展现广州乡村风貌的多样性,多维度综合展现广州乡村价值。
遴选321种乡土植物
一场深入田野的岭南引绿
徒步两小时穿越增城派潭镇黄沙氹村与从化温泉镇南平村,推动两区打通断头路,建设凤凰山美丽乡村群;
考察增城区中新镇新围村古驿道遗址,亲身体验宝贵的历史文化线路;
在花都区炭步镇藏书院村,了解到那里是洪拳发祥地,村民依然保留着习武风俗,岭南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在从化区吕田镇东明村至莲麻小镇的一条偏僻、破损严重的乡道和危破桥梁,切身感受到农村公路修建维护的不易——
调研日记上,密密麻麻写着所行之处的感悟,用脚丈量乡村路,用心调研振兴策。
“广州行政区域7434平方公里,超过三分之二为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对于美好出行有着迫切需求,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是在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市人大代表程钢表示,我们从人民迫切需要出发,调研时深入田野,走群众反映有困难的堵点痛点路,精准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接地气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为真正做到以标准引路向“绿”而行,建设具有岭南乡村特色的绿色农村公路,一本高质量的《绿化技术指引》尤为重要。
市人大预算委员会研讨了市林业和园林局编制的最初版本的《绿化技术指引》,发现其中外来树种较多,岭南乡土树种偏少,并且有个别植物因为其生物特性不适合在农村地区种植,经过和相关专家多次研讨,多次修改后才定稿《绿化技术指引》,精心遴选了321种乡土植物,努力做到路与自然、路与村庄和谐共生。
有一个树种“海芒果”,本来在推荐树种之中,市人大预算委员会研究后发现,虽然“海芒果”很适应广州市的气候,但果实有毒,如果种植在农村公路,很容易被小朋友误食,最终将“海芒果”剔除出推荐树种。
“调研中,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共鸣,感到农村公路对于乡村发展有着很强的带动作用。”参与调研的市规划资源局工作人员塔建对记者说,修建一条农村公路,串联一路美景、带动一片产业、发展一地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公路通了,村子美了”
一个重塑的乡村价值
如今,一条条各具特色的乡村风景道已在广州74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蜿蜒,构建了一条条火热的“经济道”。
乡村美、农民富、百业兴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县道X292高岳公路被评为全国最美农村路,串联了白水寨、森林海、邓村石屋、岳村、正果老街,经过进一步改造升级,已成为增城区北部及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的热点旅游公路,带动派潭、正果两镇的发展。
通往增城区小楼镇邓山村的乡道Y332通过升级改造,将自然生态美景引入道路绿化,打造“十里碧道”,沿线设置停车场、观景平台等,让游客充分体会沿途风景,到田间地头体验乡土文化。
“公路通了,村子美了,名声就出去了。”邓山村也由昔日的“空壳村”蝶变为“网红村”。
在从化,乡村风景道与乡村旅游充分结合,打造沿线集山水旅游、生态休闲、绿色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风景道体验区。
乡村风景道也是一条乡村居民的“幸福道”。
温泉镇的环湖碧道成了新的打卡胜地,吸引市民、游客前来,一边散步、跑步、骑单车,一边欣赏流溪河畔的无限风光。
“环湖碧道建好后,村民休闲多了好去处。”温泉镇温泉村村民黄伯说,“温泉镇的交通改善后,游客更多了,村里有温泉井,村民的房子出租出去做民宿,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广州乡村风景道与特色村居相映成趣,能够助力形成一大批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市人大预算委员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吴榕凯表示,乡村风景道具有交通、生态、游憩和保护等复合功能,助力广州推进“百千万工程”。
目前,这条“广州项链”途经全市9个区、34个镇、661个村,形成快进慢游式风景道网络,串联1000多个乡村资源点。
“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通过一次代表建议督办全部完成,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市人大预算委员会委员、市人大代表蔡清伟表示,阶段性成效明显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困难,例如仍存在次差路段34.7公里,断头路17处,需要尽快完成升级改造;部分农村公路绿化质量不高,景观环境打造不足等。
接下来,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将从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升级改造、落实农村公路绿化标准化建设、多措并举加强建设资金筹措、大力加强乡村风景道文化旅游宣传四个方面持续跟进,发现与重塑乡村价值,彰显广州山水林田湖海城市格局,塑造广州的一张新名片,增添广州城市魅力,推动广州现代化建设。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