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微短剧市场迅猛发展,但不少微短剧剧情缺乏常识。专家认为,这些违背常识的微短剧剧情危害甚大,会传递不良价值导向。(2月19日《法治日报》)
“酒吧服务员被富二代灌醉失身,法院竟然以证据不足,反而判决女主角构成勒索罪,判处罚金3万元”。何其离谱!随着微短剧的热播,离谱剧情接二连三地上线。严重刑事案件中不见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身影;严重疾病能轻易被治好,不断创造“医学奇迹”;保安、外卖员、保洁员竟是“传奇大佬”……这些违背法理、超乎常理的剧情,都是微短剧的吸睛利器和卖点。“都是演的,谁还能真当真”“尽管剧情离谱,但真的让人上头”……从这些话语中,不难看出观众对微短剧剧情的包容。
然而,随着微短剧剧情不断冲破人类常识、认知,不少离谱剧情将专业观众“撞飞”,让他们发出“如此离谱,还有没有人管了”的惊呼。为啥专业人士如此较真?因为无奈。如今,短视频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一旦有人将剧情当了真,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恐怕要遭遇职业“滑铁卢”——律师要花大力气给代理人重新普法、医生要费尽口舌为病患解答病理常识,增加了工作难度,甚至让好不容易推进的科普工作出现倒退的风险。有鉴于此,给“狂飙”的微短剧剧情踩刹车,很有必要。
“管”当然是要管的,但是谁来管、怎么管、管到什么地步,大有学问、值得钻研。微短剧说到底还是一种创作表达,既然是创作,就要允许其有想象的空间,不能把反常剧情“一棒子打死”。因此,在聚焦微短剧赛道时,要根据“路况”,有甄别、有控制地“踩刹车”。比如,针对司法、医学等较为严谨的领域,那些不合法理、严重违背生活常识的剧情,就需要“猛踩”,一刹到底,决不能给其留有“溜车”的空间;但对于科幻、穿越等“头脑风暴”,也要允许创作者“脑洞大开”,让微短剧拥有更多“硬控”观众的可能。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