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泸州发布消息,新的《泸州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将于2月23日起施行。其中,“不得使用野生菌、发青发芽土豆、新鲜生黄花、四季豆等高风险食品原材料”引发热议。(2月19日封面新闻)
有网友表示:“吃了一辈子的四季豆,酒席凭啥不能用?”在四川的传统饮食文化中,四季豆是家庭餐桌上的常客。因此,乍一看到“不得使用四季豆”的规定,一些人难免产生抵触情绪,觉得“管太宽”。
据医生介绍,生四季豆或未完全熟透的四季豆含皂苷霉素,进食后可致中毒。现实生活中,因食用未煮熟四季豆而中毒的事件也偶有发生。因此,在集体聚餐这种人员众多、风险更难把控的场景下,以《规范》将高风险食材“拒之门外”,本质上是为了保障民众“舌尖上的安全”,是对公众负责的体现。
此外,细看《规范》可发现,规定仅针对100人及以上的农村集体聚餐,并非“一刀切”。从法律依据上来讲,这一规定也有迹可循,不是无的放矢。早在2020年,《四川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已明确此类限制;2021年泸州亦印发指导意见细化管理。类似的规定在其他领域也早有先例,比如学校食堂通常明确禁止使用四季豆。
不过,这番争议给管理所带来的启示同样不可忽视。社交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不少网友其实并非完全反对,而是觉得直接禁止太苛刻、用词太“严厉”。诚然,食品安全问题容不得含糊,《规范》固然是为保障群众生命健康,但在执行过程中,相关部门还是应“刚柔并济”。比如,不妨利用乡村广播、宣传栏、短视频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详细介绍这些食材的危害及中毒案例,让群众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规定的意义,将“不得”转化为自觉行为。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