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带女儿到银行去办事。我在柜台前排队时,女儿去了读书角,沉浸在儿童绘本的世界里。
当我办好事情要离开时,女儿告诉我还有几页故事没看完。由于当时家里有急事,我答应她过几天再来看完结尾。女儿放下那本书时,满脸不舍。没想到,因为接下来的忙碌,一个月过去了,我仍然没能带女儿去银行。不过,女儿并没有忘记那个故事,她说故事讲的是小松鼠交朋友,它一共想找三个好朋友,已经找到了小猴子和小袋鼠,它的第三个好朋友会是谁呢?女儿干脆自己接着往下编起来,小松鼠的第三个朋友也许是棕熊,也许是野猪,也可能换成长颈鹿吧!每次切换了不同的动物,就有一个不同的结局。我笑着对女儿说:“这真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啊。”女儿却认真地问:“妈妈,你有没有觉得,这是一个最好看的故事?别的故事我读过了,常常没过多久就忘记了,这个故事却一直在我心里。”
一个没读到结尾的故事,原本以为是一个遗憾,没想到后来却成了讲不完的故事,也成了最好看的故事,这真是我没有想到的“完美”结局。
我不由想起席慕蓉曾在自己的一本散文中讲到的故事。某一年的夏天,她在瑞士旅游时,有一天跟女同学诺拉一起到山里玩。傍晚,她们准备回去时,席慕蓉看到山坡底下有一棵树,她很想走近去看一看。诺拉却坚决要回去,席慕蓉只好跟着她离开了。
多年以后,席慕蓉回想起这件事来,发出这样的感慨:“隔了这么多年,我再想起来,觉得也许她是对的。所有值得珍惜的美丽,都需要保持一种距离。如果那天我走近了那棵树,也许我会发现叶的破裂,树干的斑驳,因而减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赏。可是,我永远没走下河谷,于是,那棵树才能永远长在那里,虽然孤独,却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来自天上的金黄。”
我有一位朋友是画家,她是个完美主义者,每次创作都对作品要求非常严格,每幅画都要反复修改。有一次,朋友旅游时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回来之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画了整整半个月,没有迈出过家门一步。尽管这幅画她也反复修改了很多次,最后却仍然不满意,总觉得差了一点什么,甚至心情也陷入了低谷。
这时,朋友的导师提出建议,让她出门散散心,回来之后再画。她听从建议,一个星期后再回来,她突然又有了新的灵感,再次提起画笔,只用不到两天就完成了那幅画。后来,朋友说,画画也需要距离感,没有思路的时候选择离开,再回来时就会有新的突破。
看来,无论是一个未完的故事,一棵未曾走近的树,或者是一幅未完成的画,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道理:距离产生美。当我们过于接近某件事物,往往难以察觉到那些细微的美好,而当我们轻轻抽离,远远地重新审视,它们却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所以,很多事情我们不需要急于追求一个完美的结局,适时地停下脚步,保持那份恰到好处的距离,也许才是更好的选择。最美的风景,往往不在眼前,而在心间。
(张军霞)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