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中的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资料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摄
“全运之约”日渐临近,花城广州蓄势待发。在刚落下帷幕的广州两会中,多位代表委员将建言目标投向即将在粤港澳举办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把扎实调研的成果转化为精雕细琢、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提案。他们呼吁,让体育流量变“留量”,把“赛事主场”变成“消费主场”。借势十五运,大力推动体育兴城,提升城市影响力,进而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
打造“全运文化之旅”路线、做好开幕式场馆周边无障碍环境整体提升……今年11月,广州将承办十五运会开幕式和多项重要赛事项目。我们将见证这一份份建议和提案落地,助力高水平盛会“绽放”花城,邀各方来客共赏“活力湾区、新彩广州”。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姝泓、程依伦
赛事+文旅:打造“全运文化之旅”路线
广州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何通过“赛事广州”让文旅实现“出圈”?广州市人大代表王苑橦提出,广州要抓住“赛事经济”,设立“全运文化之旅”路线,将“赛事的主场”打造成“消费的主场”。
对此,王苑橦表示,可以通过推出“赛事门票+景区门票”套餐,将比赛场馆与广州文化地标串联起来。如广州的陈家祠、北京路、广州塔、长隆旅游度假区等,让游客一边观赛,一边游览景点。让“赛事经济”与旅游景区、街区、商圈消费经济紧密结合,不仅能带动区域文旅消费发展,还能进一步推广城市形象、提高景区知名度。
王苑橦还建议创新文化消费场景,如在比赛场馆处设置智能化文化咨询机器,提供交通、住宿、美食、娱乐等一站式城市旅游服务攻略和商家折扣券;依托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创新开发更多文旅夜游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构建高品质夜间经济聚集区。
“只有新鲜感做足、仪式感拉满、体验感到位,从景区观光到沉浸体验,在文创产品和运营模式上创新,才能持续增加游客‘二消’‘三消’比例,突破文旅景区‘旺丁不旺财’的困局。”王苑橦说。
赛事+保障:完善场馆周边无障碍环境建设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开幕式分别在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天河体育中心举办。上述场馆位于广州市中心,赛时大量的残疾人运动员、残障观众等对无障碍环境有较大刚需,赛后包括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对无障碍环境也有长期需求。市政协委员古念群在提案中建议,重点和优先推进两个开幕式场馆周边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标准、树立标杆,以点带面推动其他场馆周边无障碍环境高品质建设。
古念群发现,场馆周边道路设施、过街设施、公交场站、轨道交通和无障碍卫生间等尚存在一些问题。他建议,由天河区政府牵头,切实安排资金和人力物力,积极发挥属地主导作用,牵头统筹和督导区域内的省、市、区等各方业权主体,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市政数局、市公安局、市地铁集团、市公交集团等行业主管部门配合,做好全面排查、落实标准、完善流程、建设样板等工作,为其他场馆周边无障碍环境的高标准建设树立典范并提供宝贵参考。
古念群分析,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无障碍环境建设涉及国家强制标准、广东省赛区无障碍建设技术指南、无障碍公交服务和过街语音提示装置等国家推荐标准,这些标准存在并行、交叉和重叠情况。“建议各业权主体按照打造样板工程的要求,凡具备实施条件的,均应全面落实以上技术标准。”
赛事+志愿者:深化大湾区志愿者服务协同
据了解,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计划招募赛会志愿者14080人、城市志愿者3万人,建设城市志愿服务站点100个。香港已于2024年启动万名志愿者招募计划,现已开启培训流程。
“深化穗港志愿者协作既是办好十五运会的关键支撑,更是推动大湾区社会融合的创新实践。”市政协委员帅亦文表示。
帅亦文在提案中建议,深化穗港志愿者服务协同机制,助力十五运会高质量办赛。她建议,成立穗港志愿者服务联合工作组,由两地民政部门、青年事务机构、赛区执委会联合牵头,制定相关协同服务指引,明确职责分工、服务标准及应急联动流程;搭建数字化协作平台,整合广州“志愿时”系统与香港义工网络,开发双语服务管理模块,实现岗位匹配、培训资源共享、服务时长互认。她还建议,构建穗港志愿者联合培训体系,开发标准化培训课程,联合香港青年团体,将广州成熟的“红棉学堂”培训体系与香港国际化服务经验结合,重点强化赛事礼仪、应急救护、跨文化沟通(如手语服务)等能力,并派出导师跟岗实训,选拔穗港优秀志愿者骨干参与双向交流。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