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医保局发布新规,明确“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这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AI医疗边界的热议。
“禁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AI实在太“火”了。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不仅为人工智能带来更多技术和成本的变革,而且其开源与开放的策略,也让人工智能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在To C(用户)端,人工智能早就被人类“玩坏”了——当你还正儿八经向它提问求助日常问题时,有人已经开始让它“算命”“算星座”,甚至“算彩票”了,简直万物皆可“DeepSeek”。而在To B(企业)端上,“接入DeepSeek”更成为近来各行各业争先恐后的“标准动作”。总之,似乎人人都生怕被这波人工智能新浪潮落下。在如此氛围下,此时出现一个疑似“与人们唱反调”的新规,涉及的还是大众普遍关心的医疗领域,自然就引人关注了。有人甚至认为此举是“逆流”,是对技术进步的阻碍。
然而,这恐怕只是一次信息差造成的“误会”。事实上,此次新规的实际内容并没有那般“针锋相对”。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禁用AI自动生成处方”只是其中关于“互联网医院须按规定接入省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并进行电子处方流转”的一小部分。而这一部分也不“新”——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2年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中,就有多处对人工智能使用的限制规定。且细看这则禁令,更多的是对国家规定的重申与细化,目的在于规范保护患者的权益,并防止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以假乱真钻空子。
退一步来说,即便人工智能的临床诊断水平已与真人医生相差无几,也不能直接取代专业医生开处方。且不说AI诊断的结果是结合大数据得来的,并不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倘若引发医疗事故,责任主体也将难以界定。说到底,禁用AI开处方,是规范AI技术——让其始终在安全可控的框架下为人所用,而非越界主导。
一个“禁”字,似乎也让一些人觉得AI技术与医疗“合不来”。实际上,当前,人工智能与医疗行业结合早已远超普通人想象。在医院里,AI在医疗领域的辅助功能早已得到广泛认可——多年前就可以帮助医生“看片子”,进行标记与提示,从而降低误诊率。而从市场来看,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发布超过30个医疗领域生成式AI大模型,应用场景覆盖康复医疗、新药研发、心理咨询等多个重要领域,说句“全面开花”也不为过。
可越是全面开花,越要小心谨慎。科技的进步始终伴随伦理的拷问。技术可以无限接近人,却永远无法取代人。技术可以赋能,但生命的重量终究需由人性的温度与专业的责任来承载。唯有在创新中恪守底线,在规范中释放潜力,方能让AI真正成为“医者仁心”的延伸,而非冰冷的替代者。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