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34届国际乒联-亚乒联盟亚洲杯比赛现场,出现侮辱、诋毁中国国家队运动员的言行,严重扰乱赛场秩序,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对此,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严厉打击现场辱骂运动员的极端粉丝、借机煽动网民情绪的自媒体博主,以及对运动员、教练员及管理人员进行辱骂、诋毁、诽谤等恶意行为。
近年来,一些极端粉丝的行为,实在叫人厌恶、令人反感。他们在互联网上掀起骂战,让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组织代拍在机场、片场上演“十面埋伏”,严重扰乱公众秩序;还有人泄露甚至贩卖公众人物隐私,不断在法律的边缘试探……从娱乐圈到体育竞技场,极端粉丝“脚踩”明星艺人、“中伤”运动员,挑拨生事、干扰赛场,犹如过街老鼠,把各个圈子“都得罪了个遍”。
随着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粉丝经济不仅体现在赛事活动的门票收益上,还关联着IP周边、产品代言、文旅消费等一系列产业链。换言之,粉丝已成为体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强化粉丝管理、做出行为约束?“拉黑”极端粉丝,不失为一种思路。
在一些文娱产业相对成熟的国家,很多艺人会开设Fanclub(简称FC)网站,即官方粉丝社区。粉丝通过付费入会的形式,就可以在FC中了解艺人动态,拥有优先购票、参与线下活动等权益。与此同时,社区管理者借助FC的运营管理条例,可通过禁言、限制参与活动购票等方式,对粉丝的极端行为作出处罚,维护和谐的粉圈生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极端粉丝对体育赛事的频繁骚扰,有必要探索构建“黑名单”制度,借助大数据筛查、社交平台审核等方式,让那些极端粉丝“榜上有名”,通过“亮黄牌”“罚红牌”等方式,将他们逐出竞技场。
构建“参与有边界、热情有出口、商业有温度”的动态平衡体系,是圈层文化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拉黑”极端粉丝的背后,离不开相关法规的逐步完善、实名制管理的强效落实以及数字化手段的不断升级。对此,我们不妨多些耐心和期待。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