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爱好者在六榕街道艺养中心排练。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
“跟着音乐再转一圈!很好,继续……”2月28日上午,几位舞蹈爱好者在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道艺养中心排练室紧锣密鼓排练舞蹈《春之歌》。六榕街道艺养中心排练室每天几乎被艺术爱好者预约满,而且都是免费预约。作为广州市创新打造的首个“街道艺养中心”,广州文化集团联合越秀区六榕街道共同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新模式。中心启用三个月来成效显著,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受益”的共赢格局。
群众得实惠:再也不用为找排练场地发愁了
六榕街道艺养中心由位于周家巷的街道文化站升级而来,去年11月21日正式揭牌。六层约2000平方米的空间焕新亮相:三层展出了各色主题文创,四层是课室,五层是学习、阅读空间,六层为排练厅。
近日,六榕街居民卢莎莉阿姨在艺养中心四楼的教室跟书法老师苏鸿斌学习书法。“这可不是普通的书法,是双钩书法,你看看,多漂亮!”卢阿姨满是自豪地说,自从艺养中心开设公益培训课程后,很多名师前来指导,她常常来免费学艺。
同一时间,在六楼的排练室,六榕街道艺养中心艺术团团长粟培建正带领团员们在练功和排舞。“这个场地非常棒,我们再也不用为找排练场地发愁了,可以专心排练更多好的作品。”粟培建说团员们当天新排的舞蹈《春之歌》将于五一劳动节前夕为居民上演,丰富基层文化生活。艺养中心开放后,六榕街道通过群众“需求清单”,举办一系列社区主题文化活动,累计吸引800余人次参与。
企业进基层:中心运营3个月已有稳定收入
据介绍,依托广州文化集团突出的文化演出、展览、活动等优势资源,艺养中心运营团队联合社会力量,打造专业化的“文化社工”队伍,以“专职+兼职”的方式组建了300余人的服务支撑团队,形成三大板块服务:
公益服务板块每周固定对外开放不少于56小时,提供不少于50个公益免费学位。面向社区长者开设23门免费课程,平均每周组织开展2次社区公益文化活动,累计服务超5000人次。
便民增值服务除了目前“青年夜校”课程,还计划以普惠性价格推出课后少儿素质托管、周末少儿兴趣爱好培训、AI自习室、小修小补等服务内容。
此外,还打造文化消费场景,拓展中医康养、共享直播间等新业态。
据悉,运营3个月以来,通过普惠性收费的培训、活动等服务,中心已形成稳定收入渠道,逐步向收支平衡点靠近,未来此种运营模式有望实现微利。
据介绍,通过扎根基层创新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广州文化集团提出“公益托底+市场补充”的解决方案,包括:空间改造升级,企业投入对街道文化站进行适老化、适儿化改造;运营机制创新,街道履行监督管理职能,企业发挥专业运营优势,通过“公益活动免费、增值服务合理收费”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效能提升,改造后的街道文化站空间每周使用时长延长至56小时,文化设施“闲时闲置”难题迎刃而解。
政府提效能:让文化服务更贴近群众需求
六榕街打造全市首个社会力量运营的街道文化站,是越秀区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及文化惠民的一个缩影。越秀以“融合—创新—共享”为驱动,通过率先出台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暂行办法,探索文化场馆社会化运营,深化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用好用活文化设施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引和规范,实现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与增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的“双赢”。
六榕街道文化站负责人郑紫莹说,由专业机构运营后,街道文化阵地活力得到激发。艺养中心建立“居民议事会”机制,每月组织群众代表、街道干部、运营团队三方座谈,让基层文化服务更加精细。每个时间段都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不仅极大提高了群众对文化活动的知晓率和参与率,还显著提升了文化站场地的使用效率,使其成为居民日常休闲、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贴近群众需求,真正做到文化惠民、艺术润心。
据悉,未来广州文化集团与越秀区将致力于让基层优质文化服务更触手可及。计划向更多街道推广试点艺养中心运营,探索编制全国首个“街道艺养中心建设运营指南”。探索数字化赋能,开发“艺养云平台”,实现课程预约、活动直播、需求征集、费用收缴“一网通办”。实现产业化延伸,探索“文化+康养”“文化+旅游”跨界融合,孵化社区文化IP。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