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民政部部长陆治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就民政、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卫生健康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赞、赵越、何颖思、李天研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昨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从如何回应“一老一小”的民生需求,到如何坚决稳住楼市、建设和推广“好房子”;从如何守护人民健康,到如何做好就业支持……来自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在记者会上一一回应民生关切,介绍惠民利民之策。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未成年人保护都是群众关心的民生细节。如今,建设民生幸福的壮丽图景正在广东徐徐铺开。
经济大省挑大梁,民生幸福看广东。这片GDP破14万亿的土地上,有长者饭堂3652个、标准化就业驿站153个、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500个……一个个数字正在串起广东的民生幸福链。
在一系列数据之中,可窥见广东在建设民生幸福中的创新之力——比如怎样创新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在广州,长者饭堂升级社区饭堂打破可持续难题、街坊共治“自掏腰包”更新老旧楼房……在广州乃至整个广东,越来越多的民生幸福实践,正激活民生改善的社会活力。作为经济大省,广东正在以澎湃之力,推动经济与民生的双向奔赴。
养老服务:覆盖更多需帮助的群体
广东实践:广州社区饭堂开出新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顺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逐步扩大相关民生保障政策的覆盖面,有序地推进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型、基础型,向普惠型发展。”3月9日,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如今的民政工作正在推进保障对象、服务内容、要素保障、手段方式等四个方面的转变,要覆盖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相兼顾,并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作用。
陆治原以养老服务为例:“越来越多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提出需求,这就需要推动养老服务从过去‘三无’老年人为主向全体老年人拓展。”而在如何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方面,他提到加快健全城乡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形态;按照兜底、普惠、市场分类推进养老机构改革;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机制等内容。而截至去年10月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达40.4万个,各地也初步形成较为健全的助餐服务网络。
如何打造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成为了一线的最新课题。既要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又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如何在“经济成本”和“社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过去一年,广州掀起长者饭堂的“升级行动”。在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道,当地长者饭堂在去年9月升级为社区饭堂,此后一下“火”了起来。周边街坊每到“饭点”都能在这个饭堂尝到30多个品种的饭菜。长者享补贴、街坊享实惠,社区经济也循环了起来。
助餐配餐的优化升级,映射的是广州乃至广东在激活社会资源,探索民生经济的创新之路。早在2023年8月,广东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便表示,“经过调研和测算,长者饭堂做长者助餐服务,平均要达到每天300个老人的就餐量才能实现保本微利,因此要发动有需求的老人积极走出家门到长者饭堂就餐,也很欢迎周围的居民去就餐,人数达到一定的量,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丰富配餐菜式。”有养老服务人员表示,如今广州社区饭堂已开出一条新路。
激活市场社会力量,培育民生经济,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壁垒在广东广州这片活力之地正悄然打破。不仅是养老,广州市南沙区正以“社区合伙人”模式探索社区民生经济。其中,南沙区逸涛社区打造托育园,普惠服务的收益中提取部分注入社区基金,找到了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最新数据显示,广州目前已有66个街道、70个社区的试点探索出“社区+企业”和“社区合伙人”等运营模式,在社区需求中衍生社会创新的活力,蹚出民生经济的一条新路。
而这些,都是广东广州民生经济的一个缩影。
城市更新:从建设时代转向更新时代
广东实践:摸索“自掏腰包”更新模式
如何稳房价、促更新、建设好房子?在记者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去年四季度国内新建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实现了正增长,今年一二月份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止跌回稳”积极势头,接下来也将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坚决“稳住楼市”。城市更新方面,将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纳入城市更新改造范围,抓体检,找准问题,接着抓项目解决问题,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市开展城市体检,此外对住宅层高标准调整为不低于3米。
稳房价,一直是民生关切点。过去一年,广州积极落实国家“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一揽子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措施,通过开展“好房节”、房博会、赴港房地产推介会等促销活动,自2024年10月份起市场热度保持复苏态势,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初现。
到了2025年1月,广州房地产市场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止跌回稳的向好态势,新建商品房成交实现“开门红”。接下来,广州将从供需两端持续发力稳住楼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城市已从建设时代进入更新时代。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机的生命体。记者会上,倪虹表示,人要保持健康,就要通过体检,发现病灶、找到病因,开准药方、解决问题,城市也一样。倪虹说,经过前一阶段的试点探索,现在,“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已经成为城市更新工作的共识。而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是城市体检要坚持的两个导向。但在一线工作中,城市更新的每一项工作,想要达成共识都很不容易。
颇有意思的是,正是在过去的一年,广州在看似“最不可能”的更新方式上实现了突破。在广州市花都区,当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集群街2号楼“旧得不能再旧”时,在政府部门推动下,当地街坊选择了“自己掏腰包,自己当甲方”,委托开发商以原拆原建的思路进行拆除重建,自下而上,开启了“自拆自建”的探索。从一起开共商会议,到大家掏钱转到共管账户里,再到2024年3月18日,拆除重建工程正式开工。一年以后,街坊纷纷喜获新楼。
作为广州市首例多业主自主筹资更新、政府给予激励的拆危建新试点项目,集群街2号楼的拆除重建具有里程碑意义。实际上,广州也同步出台实施办法和工作指引,探索“原拆原建”危旧房改造新模式,而针对一些社区小问题,则引入了社会治理方法,推动街坊共同出资修缮老楼房。
更早前,在广州市荔湾区泮塘五约,则是首次引入“参与式”力量推动社区微改造,并进行社区营造。多元的城市更新,让城市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保留了更多的人情味。
今年,广州计划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156个,围绕打造完整社区推动14个成片连片改造示范项目。今年广州将加快推进14个危旧房改造试点项目落地,发动居民或产权人把握危旧房改造的政策红利,加快解危;同时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增加危旧房屋改造的“造血”功能,降低居民改造的资金负担;此外,联合规划部门研究用地联动改造机制,鼓励成套化改造、优化户型设计、增设配套设施,让更多老旧社区实现“自主焕新”,全面提升居住安全和城市品质。
就业保障:补贴技能培训解决就业矛盾
广东实践:已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
在记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职业技能培训是劳动者贴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所在,将重点实施“一个行动”,做到“三个强化”,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从今年起连续三年,每年补贴职业技能培训一千万人次以上。社保方面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重点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将更多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纳入企业职工社保制度,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过去一年,广东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建设。在广州,则是基本建成“15分钟”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建成342个“家门口”就业驿站、101个院校就业创业e站和29个零工市场(零工服务站点),建有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55个。
2024年,“加强重点企业、重点人群就业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就已经是广州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并如期完成,举办新就业形态(零工及灵活就业)专场招聘会203场次,提供招聘岗位17.2万个;举办重点企业专场招聘会227场次,提供招聘岗位29.09万个;认定高质量就业社区63个、高质量就业村57个;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3.56万人次,就业驿站连线成面,撬动各类资源,就业培训提升技能特长,这就是广州的就业推动之策。
就业是民生之基,社保则是民生之依。过去一年,广州全市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伤残津贴标准分别提高至4038元/月、2070元/月、6358元/月。全市建立企业年金企业超2900家,覆盖职工近51万人。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44.70万人,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38.40万人。全市打造“社保服务主题银行”35家,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惠及企业47.11万家,发放稳岗补贴8.18亿元,位列全省第一。
今年年初广州掀起春风行动,为更好满足春节前后异地务工人员来穗就业需求及企业招用工需要,加强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劳动力市场供需对接,举办150多场招聘活动,就业市场一片火热。而“以高质量服务推动就业创业”更是入选民生实事,今年广州将以高质量创业带动就业,目标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组织创业能力提升培训1000人,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进校园、进社区服务100场次,培育乡村振兴创业典型村10个,让人们找到逐梦之路。
医疗服务: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广东实践:广州村民享受“一元钱看病”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再增加5元,达到人均99元。在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升之后,将在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频次、保证服务质量方面进一步改善水平,进一步优化服务。
此外,如何让基层群众就近看病也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还是相对健全的。”雷海潮表示,今年要进一步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90%以上的县域达到紧密型标准,到2027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
什么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简单来说,就是指在一个县域的范围内,把县乡村三级的资源和服务联系起来。县医院要发挥好牵头和带动的作用,支持基层。
基层医疗机构连接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其建设关乎广东省过亿常住居民的健康,牵动着每一个人的民生关切。
2024年,广东省县域医共体人员下沉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让村镇群众看病更方便。而在广州,实行紧密型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机构覆盖率达88.12%,村卫生站医保定点和“一元钱看病”覆盖率均达100%,享受“一元钱看病”诊疗服务的村民超过182万人次,为村民直接减负超过4000万元。广州还推进开设午间、夜间、假日“不间断”门诊,让医疗服务“加时”守护居民健康。在过去一年的广州,就诊群众的满意笑容更多了,看病路更畅通了,就医体验更好了!这不仅体现出广州健康至上的坚守,更折射出广州务实为民的温度。
面向2025,“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和完善居民医保激励机制”被列入2025年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明确2025年要聘请200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医疗专家到县级公立医院工作,并推动三甲医院选派超500名专家到县级医院开展技术帮扶。广州亦将着力打造医疗卫生服务高地,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进基层疾控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力争紧密型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机构覆盖率达90%,让居民生活更有“医”靠、更有质量。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