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鼓励弹性错峰休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等。
当前,大力提振消费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微观视角来看,拉动消费关键在于抓住消费的主体——消费者。换言之,这道考题的“题眼”是如何让消费者愿消费、能消费。为此,需要运用换位思维,摸清摸准消费者需求,拿出可落地、有实感的政策措施,破解制约消费的堵点痛点,不断拉升消费热情和质量。
对消费者而言,达成消费的条件总归绕不开钱和时间。由此,在“时间”上做文章、拓展消费窗口期,无疑成了提振消费的一大解题思路。从这个角度看,保障休息休假权益无疑是题中之义。无论是鼓励弹性错峰休假,还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都是向时间要增量、要增长的具体体现。时间更加充裕,消费者才有机会追求“诗和远方”,才有可能释放消费潜力。
假日是消费需求释放的重要窗口。实践一再表明,对于提振消费,假日经济大有可为。今年春节假期消费市场“热辣滚烫”,唱响经济“开门红”,就是一个生动例证。然而,在较长的时间周期里,文旅等领域消费出现明显的“潮汐效应”。错峰休假和设置春秋假等探索,有助于消费市场削峰平谷、多点开花,促进消费潜力的长期持续释放。且从体感来看,一旦假期更灵活、选择更多样,热门景区“一票难求”、人潮汹涌酒店难订等状况有望得到改善,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消费体验。当然,假期的设置和调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拿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来说,具体如何落地,既关乎保障休息休假权益,也关乎激活消费“一池春水”,这考验着地方的治理智慧、政策协同、服务配套等。
继续烧旺假日消费这把火,优化配置假期、拓展机会窗口迈出了一步,但要以时间变量撬动经济增量,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立足消费全周期、全链条,从供给提质到场景上新,从环境营造到服务便利,方方面面都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热情。只有各方面协同发力、打好“组合拳”,给消费者更多信心、更大底气,才能让其乐意掏腰包、放手去消费,真正把潜在消费需求落到经济账面上。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