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启动2025年“体重管理年”行动,未来三年将通过科普宣教、健康环境优化、专业服务强化和家庭参与四大路径,系统性防控超重肥胖问题。据悉,到2026年底,全省八成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将开设体重管理门诊,为居民提供科学减重支持。(3月23日《广州日报》)
“每逢佳节胖三斤,仔细一看是公斤”“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体重”二字似乎自带重量,每每出现总是令人心头一沉。而这些耳熟能详的网络梗,不仅反映了大众对体重的关注,也折射了体重管理的必要性与严肃性。
对个人来说,消瘦、超重、肥胖,这些体重异常无疑是挡在健康与美观面前的一道坎儿。对社会而言,体重问题关乎慢性病防治、预期寿命提升、医保资金合理使用等诸多事宜,将其归为国家大事也不为过。比如,肥胖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而这些疾病,又是制约国民健康预期寿命提高的重要因素。就此而言,体重问题并非个人私事,而是关乎全民健康的公共卫生课题;加强体重管理,既是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应有之义。
当然,比起要不要管,怎么管似乎更令人头疼。“25岁女孩腹部抽脂导致永久丧失生育能力”“节食+运动,26岁小伙全身无力反应迟钝”“女孩85斤嫌太胖,吃减肥药造成肝衰竭”……近年来,各种极端减肥案例频频见诸报端,暴露出畸形审美和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体重管理亟需“科学指南”消除误区、纠正风向。
去年,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发布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为体重管理提供了“权威方案”,各地各部门以此为基础,推出各项政策,推进体重管理,倡导和普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此次广东启动“体重管理年”行动,通过推动体重管理知识“八进”、开设体重管理门诊、推广“营养健康食堂”等方式,为居民科学减重提供支持,正是持续落实主体责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精准破题解题答题的有为之举。
接下来,还需要多方协同,把体重管理当成一件公共卫生领域的大事来执行,全面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比如,加强对学生的体重管理,有效预防“小胖墩”、减少“豆芽菜”,就要与上好体育课、落实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等结合起来;强化基层服务能力,离不开公共资源的投入,要依托紧密型医共体和对口帮扶机制,推动县级医院专科建设,让居民在家门口即可获得专业指导……说到底,“体重管理”是一场“知行合一”的实践。只有当宏观层面的政策引导与微观层面的自觉行动形成共振,体重管理才能管出成效。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