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四处出差,也算吃遍全国各地美食,但味蕾深处时时记挂的还是湖南老家的老味道。
家味最难忘。我敢说,绝大多数人都会遇到过这样一种吃菜的妙境:看似平平常常一道菜,一味汤,然而那种熟悉香气、刀功切法、配料搭配,让你迫不及待尝一口。就是这急切的一口,迅速在你的脑海里激发起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感觉——这菜,就像是自己的父母所做,家的味道。这一瞬间很短,却让你又惊又喜,大喜过望,就像小时候,家里有亲戚朋友来访,父母会留客吃饭,也实诚地说没有什么准备,但不一会儿工夫,家里就像变了戏法一样凑出一桌菜,色彩斑斓,风味浓酽,有青椒油渣、干椒鱼仔、豆豉空心菜梗、红烧丝瓜……
时味最亲切。作家梁实秋说过,好吃的东西大抵都有季节性,要逢时按节地享受。注重食材的时令性,讲究烹饪方式的恰当选择,以最大限度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和营养价值,这是家乡人的一条生活哲学。春季,香椿、野葱、蕨菜、茼蒿正当时节,天然时蔬,因时而食;夏季,时令菜最多,难以忘怀的是父亲做的一道黄瓜焖黄鳝。鳝鱼焖至酥嫩,黄瓜爽口解腻,紫苏提鲜增香,寒热搭配,相辅相成;秋季,当以立秋菜为主,秋辣椒、秋茄子、秋丝瓜……在地里陆陆续续挂果;冬季,则是腊味的天下,腊肉、腊鸡、腊肠,还有烟熏菜,这些是家家户户的标配,要是在后山挖到新鲜的冬笋,它便是这些腊菜的绝配。
鲜味最突出。丈母娘叮嘱我,切记“鸡要吃活,鱼要吃跳”。经验老到的厨师快手鲜杀,各色调料和热油的加工,鲜味醇浓,肉质细嫩,香气四溢。无论工序有多繁杂,过程有多繁琐,湖南人做菜不厌其“繁”,目的就为一个“鲜”字,让带土字的美食,如土鸡、土鸭,吃起来就是鸡、鸭本身的鲜味。
辣味最地道。“无辣不成菜”,四川、贵州、江西、湖南的人都会说到这句话,辣是这些地方菜系的特色,但又有着不一样的底蕴。湖南菜的辣,比西南地区要少一味麻,我听老祖母说过,在辣椒没有成为灵魂主角之前,酸是湖南菜的底色,酸萝卜、酸豆角、酸蕌头、酸黄瓜,这样的酸,是泡菜发酵之酸,比醋更醇厚柔和。以酸奠定的味觉基调,让辣香悄然在味蕾间低调地徘徊,于是,辣得有味道,辣得很放松。
人情味最浓。我工作生活的周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湘菜馆,有的门面其貌不扬,但顾客络绎不绝,主打一个味道正宗,丰俭由人。店家通常把当日的食材放置于冰柜里,透过玻璃,食客看菜下单,一目了然。店内摆上的农家旧物件,更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印象里,请朋友吃湘菜一点也不纠结,提前一天相约是真心邀请,提前半天聚拢来的是不生分的朋友,点菜前叫来的则是绝对的铁杆朋友。点菜就更简单,在座每人点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菜,于是乎,几碗家乡菜,一瓶随意酒,在声声乡音、切切乡情,浓浓乡愁里,百味人生就此拉开序幕。
(龙建雄)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