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新闻动态 头条新闻

广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动力强劲

www.guangzhou.gov.cn2025-03-27 18:13:25来源: 广州日报


调研团一行了解中科开创研发的机器人。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颖思

今年初掀起的DeepSeek热潮,让大众切身感受到“人工智能+”的热潮。当前,广州正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把“人工智能”定位为战略先导产业,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创新应用,赋能千行百业。近日在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媒体调研行中,记者实地探访了广州“人工智能+”的3个具体实践。

为机器人提供“大脑”

在位于广州开发区的中科开创公司,记者看到悬挂在空中的充电机器人,车主只需轻点手机,充电机器人就会沿空中导轨滑至车位上方自动对接。这种“导轨移动式共享充电”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充电桩被占位的问题,还将充电效率提升了4倍。“我们的智能机器人从天上到地下都有。在‘天上’,我们为架空输电线路研发了巡检机器人、带电作业机器人等;在地面,我们研发了轮式或四足机器人,应用在变电站配电房;在地下管廊,可能存在有毒气体等危险,我们研发了隧道巡检+消防机器人,能够在高温、高湿、有害气体的环境中自主巡检。”中科开创董事长欧阳开一介绍,公司是专注于高压输电线路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科技型企业,已经研发了十多款智能机器人。

欧阳开一透露,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板块,公司正与江浙一带的具身智能公司,以及广东一家营收数百亿元的上市公司洽谈合作。“大家知道,具身智能的‘大脑’部分是最难研发的。”她表示,具身智能就是人工智能连接到机器人上,现在机器人的导航技术、“关节”、材料等“本体”硬件技术已经日渐成熟,但人工智能部分仍是短板。多年来公司与阿联酋、新加坡、欧美等地建立了深度的技术合作,有前期研究基础。

具体合作方式上,合作方将提供“身体”,中科开创负责“大脑”和行业应用场景训练,“我们先让它成为能源领域的‘专家’,再逐步学习走向通用。”欧阳开一透露,“我想把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首先应用到危险艰苦的场景,后面才是解决人类舒适性的问题。人工智能不是要取代人,而是替代人在有生存风险的地方工作,我觉得这才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最大的价值。”

卡车用上“虚拟司机”

在广州南沙,记者体验了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记者坐进车里,系上安全带,点击屏幕的开始按钮,汽车便缓缓启动。打灯变道、安全超车,一路上十分平稳顺畅,宛如一位“情绪稳定的AI司机”在开车……

2018年底,小马智行推出中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小马智行(PonyPilot),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开展服务。小马智行副总裁、广深研发中心负责人莫璐怡介绍,公司正在推动自动驾驶车辆的前装量产,与丰田、北汽新能源、广汽埃安一起正向开发第七代Robotaxi,预计新车将在未来两年内批量下线。“通过与主机厂合作,让我们整个自动驾驶套件成本比上一代下降了六七成。”

值得一提的是,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虚拟司机”底层技术还能用到自动驾驶卡车物流(Robotruck)上,80%的技术可共享复用。小马智行副总裁、广深研发中心副总经理贺星介绍,目前,小马智行是国内首个拥有跨省(京津塘)自动驾驶重卡示范应用许可的企业,此前还获得了广东首张自动驾驶卡车测试牌照、广州市首个也是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卡车编队行驶测试牌照等。“目前我们有一个1+2的卡车编队,每天往返于京津塘的高速公路。”贺星表示,每个编队3辆车,其中头车驾驶员在驾驶位,后面两辆车是主驾无人的状态。他指出,不会犯错、安全,以及降低人力成本是自动驾驶卡车“小马智卡”的优点,“我们的车不会(交通)违规。”此外,企业还研发出港口版的“小马智卡”,集装箱的装卸运输效率达到9分钟/单,与人类司机的效率一致,成为无人港口的重要一环。

大模型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

除了行业应用外,广州人工智能企业在技术层面的发展也十分迅猛。扎根广州六年,云蝶科技已快速成长为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与垂类大模型企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云蝶科技创始人田雪松博士介绍,垂类大模型是介于通用大模型和最终应用层之间的大模型产品,更多的是针对某个行业或领域进行标准化,加快智能体的训练。公司研发的云蝶行知大模型已经在教育、医疗、政务等领域落地应用,并实现盈利。“我们希望继续深耕垂类(行业)大模型,以小算力训练大模型的方式,进一步支持各个行业发展。除了目前的教育、医疗、政务行业外,未来还希望在工业领域支持更多企业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训练自己的行业大模型。”

“我和很多同行都渴望广州能开放更多的应用场景,让我们的好产品好技术先行先试。”田雪松举例说,广州工业基础好,很多工业细分领域十分适合人工智能和大模型落地应用,进一步提升生产制造管理能力。但仍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和引导。

数据显示,近年广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动力强劲,产业创新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共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1800家,已覆盖产业链上游基础层、中游技术层、下游应用层。其中,基础层主要集中在数据处理分析领域和算力领域,主要代表企业有广州数科集团、奥飞数据、壁仞科技等骨干企业;技术层以计算机视觉、语音处理及自然语言理解为主,代表企业有科大讯飞、佳都科技、云蝶科技等;应用层占比高达80%,涌现出小马智行、中科开创、文远知行等一批行业应用领先企业。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广州24家企业登上独角兽榜,位居国内第四、全球第九,其中致景科技、树根互联、探迹等一批优秀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均上榜。

布局上,广州已形成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为核心,琶洲核心片区、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黄花岗科技园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和中大国际创新谷等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为重点,活力创新轴沿线各区重点产业空间载体为协同的“一核引领,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布局,汇聚众多人工智能领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平台设施、重点企业、产业园区,为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提供空间支撑。

核心技术研发水平上,广州已构建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为引领,6个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为主体,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体系,并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

(编辑: 广州网 龙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