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开公司的朋友最爱在如何节约时间上动脑筋——外出签署合同,事毕之后,他可能顺便逛逛书店或者寄个快递。出差时,他总会带着一叠必需看的材料,一边看,一边打电话处理事务。朋友说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多,舍不得大手大脚地花费时间。
时间可以“集约经营”,人的精力也可以。我的一个“茶搭子”是写散文的,总表现出一种极强的题材意识——春天去郊游,他会用心观察花草。夏天去旅行,他会仔细留意山水。秋天去钓鱼,他会认真记下过程。冬天去茶聚,他会复盘聊过的话题。总之,我们休闲只当玩乐,讨要一点情绪价值,他则把玩乐看成另一种生活体验,时刻捕捉灵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创作时总是文思泉涌。
更高明的人还懂得集约经营整个人生。我有位熟人在美术学院教中国画,业余从事美术创作,一干就是30多年。教画,她当上了教授。作画,她成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不少美术馆、博物馆都收藏了她的作品。我问她何以有时间和精力在教书和创作上双线拼搏,她说:“这事真没有你想象的那样难。比如读美术理论书、看画展,这是大学美术教师的‘常规动作’,同时也是当画家的必由之路。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一个人只是教书或者画画,花费的时间、精力,只在人生的一个方面获益,而我双线拼搏,同样花这些时间、精力,既在教学上有所感悟,又在创作上有所突破,等于吃一只鸡却得到两只鸡的营养。”
这位熟人很懂“集约”这个秘籍,而且身体力行。文艺创作固然需要天分、好的环境,但勤奋努力也很重要。在别人打牌娱乐的时候,这位熟人在美术馆参观高人们的画展。当别人玩手机刷屏的时候,她正手提画笔为一片色彩、一根线条费心思。跟专业画家相比,业余画家承担的工作任务不会比其他人少,想在创作上冲出一条路,就得把别人用来刷屏、聊天、发呆的时间集中用于自己的兴趣,时间的“边角料”也绝不浪费。
人生有涯,即使活到百岁,做事的时间依然非常有限。前面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基本上是在成长和求学,属于蓄势蓄力的阶段,真正能做事出成果的也就集中在参加工作至退休这个时段,这几十年还得除去日常的吃饭、睡觉、休闲、娱乐等耗掉的时间,真正可以专注工作的时间实在不算多。若专门为买口香糖就上一趟街,不懂统筹安排好事务,会让时间变得不经用,看似忙忙碌碌,效率却有待提高,事业有成的愿望恐怕难以达成。
此外,想“集约经营”好人生,还需要有个目标,目标不一定要很宏大,但最好是明确、可行的,然后向着这个目标一步步前行,这也是集中时间、精力成事的有效方式。有目标的人未必一定能获得成功,因为成功需要许多因素,但没有目标,向哪出发都很茫然,更难以成事。目标既是路线图,也是驱动力。
“集约经营”是当代概念,引申为以单位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古之哲人没有这样表达,但他们在行动上早有这样的自觉。著名学者董遇提倡“三余”读书,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宋代诗文大咖欧阳修在《归田录》卷二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两位古代圣贤都是“集约经营”的高手,其抵达的人生高度,是生活对他们的奖赏。
善于对人生进行“集约经营”,我们便能用同样的时间比别人多做一点事,就像多活了一辈子。
(游宇明)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