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新闻动态 新闻聚焦

再现大湾区共同记忆的燃情画卷

www.guangzhou.gov.cn2025-03-28 18:35:48来源: 广州日报

话剧《向南,向北》剧照

话剧《向南,向北》剧照

木棉花开,豪气干云。

3月28日,“文化新猷——香港达德学院历史展”在农讲所纪念馆开幕,以达德学院为题材创作的话剧《向南,向北》亦于当日在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十三号剧院演出,共同讲好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地区的历史故事,增强大湾区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交流合作。

英雄花开英雄城。看特展,品好戏,让我们沉浸式回望达德师生赤诚的报国之路,追寻那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青春足迹。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素芹

从展览到话剧,再现达德学院的燃情岁月

1946年10月正式成立,1949年2月被封,达德学院在历史上只存续了2年4个月,却会聚了千家驹、翦伯赞、李济深、何香凝、乔冠华、郭沫若、茅盾等百名大家前来任教、讲学。学院先后培养了近千名学生,走出了一批干部人才,留下了辉煌的红色印记。

达德学院是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在香港合作创办的一所全日制文科大学,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学习”为工作方针,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为“养成为人民服务的实用人才”。

农讲所纪念馆馆长颜晖表示,早在2005年,农讲所纪念馆就开办了达德学院历史展。“近几年,我们向达德学院教师、学生的后人征集了大批资料,藏品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另外,也要在大湾区讲好党在香港的这段历史故事,再现当年学院艰难的办学历史、卓越的办学成果,再现当年达德师生赤诚的报国之路。”于是,“文化新猷——香港达德学院历史展”在这个春天再出发。

颜晖坦言,关注达德学院,最开始是被其师资和教育管理制度吸引,“群贤毕至,大家云集。管理制度上,其院务委员会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颜晖说,“达德学院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教育方面的硕果、成功典范。”

后来,在两位一级编剧练行村、李新华的发掘、整理下,颜晖开始关注达德学院的学生,其中十八烈士之一的李卡,是广东化州人,他的遗书《天一亮,你就会看见太阳微笑》感动了无数人。1947年,李卡加入共产党,被选送到达德学院进修。1948年被派往乳源县粤赣先遣支队。1949年1月不幸受伤被捕,同年9月牺牲。

于是,话剧《向南,向北》提上日程。该剧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出品,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联合出品,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创作演出。剧目以达德学院青年学生为主人翁,讲述他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理想和信念的摩擦和碰撞后,得到淬火和锻造的故事。剧名有深意——“向南”而来,从内地走向香港达德学院,只为守住一张书桌的宁静。“向北”而生,家国情怀让他们勇敢地奔赴黎明前的黑暗。

“话剧呈现出来以后我很震惊,特别感动。去年11月28日首演时,我是边观看,边默默流泪。”颜晖说,“导演功力足,演员演得好!”

《向南,向北》的所有演员都来自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导演刘昊同样来自广话。“红色是戏剧舞台上最美的颜色。练行村、李新华两位编剧从历史长河中撷取出这么好的题材,剧本富有戏剧性和力量感。”刘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注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情感联系,以叙事为基础,重视情感表达,让观众可以共情共鸣。

看特展品好戏,“沉浸式历史教育”加深文化归属感

3月28日下午,《向南,向北》将再度上演。此前看过话剧《向南,向北》的85后观众如此表示:“该剧的舞美设计、故事讲述都很棒,我真心觉得好。这部话剧也很有本土风格,我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看到。”

对此反馈,该剧编剧、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练行村很欣慰,他表示:“我们以微观叙事切入历史肌理,将镜头聚焦达德学院中的青年学子,让观众在个体命运中触摸时代脉搏。我们塑造立体化的青年人群像,他们既有青春热血,也有凡人犹豫,让英雄回归真实可感。”

“当剧中的年轻演员齐声朗诵《海燕》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也跟着节奏朗诵,我倍感震撼。”练行村说。

话剧《向南,向北》此次再度上演,进行了两个方面的修改,“一是演员表演质感的提升,对人物再认识、再理解,对人物的演绎再打磨、再提高。另外,该剧的音乐处理进行了优化提升,比如特意为该剧创作了主题曲。”刘昊说。

3月28日开幕、将持续至6月28日的“文化新猷——香港达德学院历史展”,由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农讲所纪念馆承办。展览主要分为“办学维艰”“教育新篇”“为国效力”三部分内容和“余韵”,首次系统展出农讲所纪念馆收藏的达德学院相关文物展品及重要资料,全方位展示达德学院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成果,再现当年达德师生赤诚的报国之路,激发文化认同,为人文湾区建设贡献力量。

“前年,英雄花开英雄城活动是在农讲所启动的,我们的展览肯定要纳入这个城市文化品牌。”颜晖介绍,“另外,1953年5月,原文化部批复同意修缮农讲所旧址,设立农讲所纪念馆。纪念馆筹备委员会中有不少委员都和达德学院有渊源,比如张文、李章达、冯乃超、杜国庠等。他们有的参与了达德学院的创办,有的曾在达德学院任教。这次展览,也是双重纪念。”

农讲所的展览与话剧《向南,向北》联动,在练行村看来是一种“沉浸式历史教育”。“观众先看展,了解达德学院的历史脉络,再看戏,代入青年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安排能让观众既获得知识,又产生情感共鸣。剧中角色在达德学院朗诵《海燕》的场景,与展览中真实的文献、照片形成呼应,观众会突然意识到:历史不是冰冷的,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书写的。这种体验会加深他们对湾区文化的归属感。”

深度挖掘达德学院历史,

共同讲好湾区故事

达德学院是当时文化教育界的一颗璀璨明珠。练行村认为,达德学院的故事天然具有“湾区叙事”的优势。“达德学院不仅是革命的摇篮,还是一座桥梁,连接着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与情感。我们将这段故事搬上舞台,正是为了让观众触摸到大湾区‘共同的根’。70余年前,粤港澳青年在达德学院共同学习、追求理想。他们的热血与信仰,铸就了湾区文化血脉中不可替代的精神底色。这种叙事和精神,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界限,增强了大湾区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二级演员孙国睿在话剧《向南,向北》中饰演进步青年郑清泉的父亲“郑师长”。孙国睿的奶奶当年在达德学院读过书,后来回到广州,在军区文工团工作。“奶奶从香港到广州的经历,是那个时代许多人的缩影,在流动中逐渐交融。《向南,向北》通过个体的‘南北徘徊’,探讨了何为‘归属’。这种追问在当下的大湾区尤其重要:它不仅是地理概念,更需通过共同记忆和情感纽带,让湾区多元文化融合。”他说,“话剧里方言的交叠也在提醒我们:大湾区的融合不是消解差异,而是让多元成为联结的支点。”

奶奶在达德学院的经历亦让孙国睿对这段历史充满敬畏。“排演《向南,向北》时,我常想象她年轻时如何在动荡中坚持理想,这种联结让我对角色的挣扎与选择多了一层理解。演出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她那一代人的致敬,也是自我成长的见证。”

孙国睿的很多亲戚看过首演,“父辈们感触尤其深。散场后,姑姑拉着我说‘你演出了我们小时候听过的故事’。这种情感的共鸣比掌声更珍贵。”

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共同讲好湾区故事,达德学院的故事值得进一步挖掘。颜晖介绍:“我们会继续征集相关文物。达德学院学员、教员后代的口述采访,已经开始做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会持续进行。明年国庆期间,我们会把这个展览带到香港去,同时也把话剧《向南,向北》推到香港去。”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党支部书记、总经理钟琴表示:“2024年我们创作演出了话剧《三家巷》《向南,向北》等剧目,深受好评。达德学院的故事舞台化既是历史记忆的活化,也展示了湾区文化的包容性。”她认为,以“历史展览+艺术创作+沉浸体验”的模式,让观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共鸣”,尤其能触动当下年轻群体对崇高信仰与青春力量的共情。

(编辑: 吴嘉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