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银行累计为近1.2万家科技企业放款超1500亿元,极大地缓解了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截至2024年,历届大赛联动各类科技创新要素促成超1000家参赛企业累计获得投融资超499.16亿元,参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一共56家,其中上市公司15家,新三板企业41家。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个“科技的春天”,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和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两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继在广州开工建设,“梦想”号大洋钻探船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广州科研团队对月壤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荣登“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榜首……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企业超6200家,24家企业成为全球“独角兽”,广州GaWC排名跻身全球一线城市,科研城市排名全球第八位,还获得全球首批“灯塔城市”称号。
广州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正为城市孕育高水平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明介绍,广州将持续构建“创投贷保服”科技金融体系,集聚提升广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品牌影响力,完善科技创新领域“补改投”机制,放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效应,出台科技保险专项支持政策,健全科技金融服务网络。持续实施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三航”计划和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便利化试点。
文/武威、穗科宣
持续完善科技金融体制
科技创新需要金融“活水”浇灌,才能茁壮成长,但从科技成果到创业成功,往往要经历一条凶险的“死亡之谷”,这也让科技金融风险相对较高。如何才能有效促进投融资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实力强大的科创基金、完善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都非常重要。
广州已设立1500亿元产投母基金、500亿元创投母基金、100亿元天使母基金,全力支持科技创新。目前,广州天使母基金已与全市43家重点高校院所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已落地42只子基金,子基金实缴规模超260亿元,投资广州项目177个。广州还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支持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依托各类社会资本、科技创新平台累计设立基金13只,基金规模超11亿元。
广州市科技金融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集团管理广州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在风险补偿机制的既定框架内推动合作银行业务模式创新、打造“信贷工厂”、制定“技术流”专属评价标准、创新设计科创融资产品。近年来,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银行累计为近1.2万家科技企业放款超1500亿元,极大地缓解了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成立近10年来,广州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池稳定运作,按时兑付,并结合银行业务实际,不断优化风险补偿申请条件、拨付时限,具有稳定的政策预期。资金池的作用主要是推动银行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银行科技金融赋能、推动银行科技信贷创新。后续,广州还将推动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加入风险分担体系中,进一步优化风险共担模式。
科金集团负责人介绍,资金池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支持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目前,资金池对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行业覆盖较好。
此外,广州还深度挖掘企业需求,正持续打造科技创新金融平台,如科金集团探索“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科创票据—双创债”“投贷联动”“并购贷款”等创新金融方式,拓宽银行等金融机构链接优质科技企业的渠道,切实发挥政府、创新、资本、产业力量,持续优化广州“创投贷保服”科技金融生态圈。
“以赛促投”助56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如今,“以赛代评”“以赛促投”已成为广州创新服务硬科技企业的重要模式。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是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创新创业赛事。自2015年,广州设立双创大赛独立赛区至今,一大批科技企业从小小种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2024年,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一代信息技术全国赛中,广州市艾佛光通科技有限公司以成长组总分第一的成绩斩获一等奖。这是广州企业首次摘得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国赛的桂冠。多次参加双创大赛的广州市赛和国赛,让艾佛光通迅速获得投资界认可,助力企业获数轮融资,总额达数十亿元。
企业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上介绍项目。 高鹤涛 摄
双创大赛广州赛区组委会负责人秦海鸥介绍,大赛为广州众多科技企业提供了绝佳的展示机会,让企业在种子、初创阶段就可以“跑出来”,不仅可以向其上下游展示硬实力,也更加方便科技投资者“慧眼识珠”。截至2024年,历届大赛联动各类科技创新要素促成超1000家参赛企业累计获得投融资超499.16亿元,参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一共56家,其中上市公司15家,新三板企业41家。此外,还有不少科技企业“突出重围”,成为待上市的全球独角兽企业、全球猎豹企业等。2024年,大赛已联动金融资本促成银行为超560家企业提供意向授信超35亿元,共促成228家大赛企业累计获得投融资超67.35亿元。
打造全球高水平人才高地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为更好服务创新生态,广州发布和实施多项有力举措,持续打造全球高水平人才高地。
市科技局持续完善符合基础研究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育体系,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计划,全年市财政投入约1.68亿元,支持1787名青年博士留穗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新增国家“杰青”21人、“优青”41人。2024年,广州新增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新增博士、博士后培养平台134家,新进站博士后906人,同比增长57.8%。广州还有4个团队、2名个人获首届“国家工程师奖”,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数量全国第二。广州在校大学生达165万人,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广州科技创新的重要“后备军”。
广州还在畅通境外高端人才来穗工作方面持续发力,优化全球尖端人才引进机制,建立高端人才通关服务保障机制和重大科技交流活动协作机制,首批开展外国人来华工作便利化试点,发放全省首张融合集成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和社会保障卡“证卡合一”的实体卡,广州对外籍人才的吸引力不断上升。截至2024年底,在穗工作的外国人才数量比2019年底增长40.3%,居全国前三,外国高端人才和外国专业人才数量比上年末增长11.7%。
广州不断推进海外高水平大学STEM博士人才驿站建设试点工作,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等全球排名前列高校的首批留学人员代表已进驻“人才驿站”。
海交会已连续举办26届,累计吸引来自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端海外人才参会,被誉为“中国海外留学人员交流第一品牌”。如今,海交会紧扣全球人才流动新趋势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需求,围绕创新人才引进与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一系列多维度、高规格的活动,全面促进海外人才、科技项目与产业资源的高效对接。
海交会全方位支持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王维宣 摄
广州加快“全球引智”步伐
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广州正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为目标,不断推动高水平开放创新,进一步打造“雨林式”创新生态,加快“全球引智”的步伐。
展望2025年,广州将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纵深推进重点产业人才开发培育工程,落实省“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深化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持续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系列培育计划,开展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便利化试点,加快推进海外高水平大学STEM博士人才驿站建设;将分层分类培育壮大科技企业,完善涉企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践行“无事不扰、无处不在”企业服务理念,实现惠企政策精准供给、集中发布、便捷兑现;还将引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成立广州科技创新基金,引导设立更多种子基金(高校成果转化基金、概念验证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出台科技保险专项支持政策。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补改投”机制也将进一步落实,助力各类科技创新平台。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