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速览
明确“一门办理”“一窗办理”
《条例》明确政务服务事项“一门办理”,要求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尽进”;明确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办理”;规范线上线下融合办理,要求提供政务服务的相关单位按照办事指南要求全流程网办,基本目录和办事指南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同源公布、同步更新,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对未能一次性告知、不接收申请材料或者未按时办结的情形,申请人可以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反映诉求;“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应当受理、转办、督办并及时反馈办理情况。强化数字赋能,持续精简申请材料、简化办事流程、减少到现场次数。
周末、节假日提供错时服务
《条例》着力提高行政效能,缩减等候时间。政务服务场所即时提供排队办理进度情况,供申请人查看、预判。政务服务场所应当根据服务对象实际需要提供工作日延时服务。《条例》规定相关单位通过周末、节假日错时服务等方式提供急事急办服务渠道。
明确政务服务如何利企
《条例》规范惠企利民政策服务。要求集中公布惠企利民政策,提供查询、咨询以及主动精准推送等服务;规范惠企利民政策兑现。将政策兑现事项纳入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统一办理,主动匹配符合政策条件的主体,实现部分优惠政策免申即享。
政务环境是最大的营商环境。《广州市政务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24条,对政务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链条的详细规定。4月10日上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广州市政务服务条例》新闻通气会,对《条例》进行深入解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魏丽娜、刘春林 通讯员穗仁宣
群众办事更便利 营商环境更优
近年来,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广州市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管理办法》等多部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持续推进政务服务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业务联动,全市政务服务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蒋晋表示,市人大常委会紧密结合广州政务服务的优势和特点,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群众办事关心什么、期盼什么,作出针对性规定,为政务服务的扩面提质增效消除瓶颈、疏通渠道,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最大限度利企便民。
广州市司法局一级调研员李毅表示,接下来将积极支持配合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等部门贯彻实施《条例》,确保制度红利落地见效,将《条例》列入广州市2025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多渠道开展普法宣传,扩大社会普及的覆盖面。
打造最懂企业、最惠群众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持续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打造了全市企业服务总门户——“穗@i企”平台,汇聚企业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服务超过1.3万项,集中发布了2000余个惠企利民政策事项。
“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式服务见行见效。已上线24个国家“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同步推出拿地即开工、机动车年审换证等21个广州特色“一件事”,平均减环节74%、减时间76%、减材料66%。以上做法也在《条例》进一步予以固化和推广。
2025年是广州政务和数据工作“提质创优年”。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梁文谦表示,将以《条例》的落地实施为主线,围绕“营商环境改革一号工程”,全力以赴开展提质创优五大行动,即:数字广州建设提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能、数字经济发展提速、全域数字化转型提效、数字服务提质,充分发挥政务服务和数据要素的双重优势,全面赋能“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据介绍,广州市即将推出汽车平行出口、机场综保区通关、医疗资质打包办理等涉企服务包,以及充电桩报装、人才引进、生育保险申领等高频个人“一件事”场景。
“体现广州政务服务的温度、速度和力度”
2023年,广州市人大代表周小蓉等曾对市、区各大政务中心进行了调研,并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此后,周小蓉代表参加了《条例》从政府起草到人大审议的全过程,先后参加7次立法座谈会、调研活动等。
“以往政务服务存在高峰时段办事等候时间长,有些急事、特事无法得到及时办理,部分惠企利民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周小蓉说,针对这些问题,《条例》规定实行排队等候时间可预查预判,预约延时服务、周末节假日错时应急服务;要求惠企利民政策集中公布、精准推送,主动匹配符合政策条件的主体,实现部分优惠政策免申即享等。
“这些规定,真正着眼于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利,体现了广州政务服务的温度、速度和力度。”周小蓉表示。
南菱汽车集团董事副总经理乔永超表示,从民营企业角度,他非常关注《条例》里提到的“一窗受理、并联审批”,这样由牵头部门一次性申报,减少重复材料提交和跑动次数,非关键材料允许“先受理后补正”提高了现场办理效率。他认为,《条例》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金融、人才的全链条支持,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汇聚广州。
专家解读
以地方立法优化政务服务制度供给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黄晓慧表示,通过地方立法优化制度供给,是将“先行先试”所积累的经验注入法律法规制度、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关键步骤。《条例》通过法治化、标准化、数字化手段,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智办”升级,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从立法技术上看,《条例》注重条款的可实施、可操作性,其创新举措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广州样本”。
她认为,《条例》有几个亮点,一是政务服务法治化,明确政府职责,避免“多头管理”或“推诿扯皮”;二是政务服务数字智能化,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办事效率;三是突显便民利企导向,简化审批流程,并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国内重点城市的政务服务互联互通,解决异地办事难题。
“《条例》的出台是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群众办事关心什么、期盼什么而作出的针对性‘解决方案’,是为政务服务的扩面提质增效而提供的法治化‘参考答案’。”省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刘涛表示,其中缩减等候时间、优化工作日预约延时服务、周末节假日错时应急服务等新举措亮点突出,充分凸显了政府政务服务的人性化与人情味。一直困扰群众的“上班时间没时间办事、下班时间没地方办事,周末假期办不了事、急事特事很难办成事”的实际困难得到解决。
刘涛表示,《条例》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广州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态度与决心。群众无小事,更加细致、更加便利、更有温度的政府政务服务体系已然在法治的基础上搭建,深深扎根于体系之上的“人民城市”建设之路一定会更加稳固久远。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