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新闻动态 媒体评论

请用品质来讲品牌故事

www.guangzhou.gov.cn2025-04-15 17:09:49来源: 广州日报

承诺“终身免费车联网服务”,却在系统更新后悄然增设流量限制;宣称“电池终身质保”,却在检测时以“人为损耗”为由拒绝保修……在《法治日报》日前所做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纠纷调查中,过度宣传成为关键词之一。

有多过呢?举例来说,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前流行的硬件预埋,是一种为了支撑车辆后续升级和功能选配的策略。通过这种方式,车企把未来多种功能使用的选择权交给用户,随后逐步提升汽车的感知、运算能力。然而,有的车企一面标榜“全功能预埋硬件”,一面却把曾承诺的后续免费开通功能变为“付费特权”,让人大跌眼镜。

过度的赞美之词,难免“水分”太多。譬如,某车企官宣续航550公里,有车主每天通勤开20公里,一周开到第四天只剩下30%电量。更糟糕的是,营销过猛,还可能导致失真。有的车企前期努力地树立品牌形象,一副新星冉冉升起的模样,可很快就传出品牌“倒下”的消息,让用户遭遇售后无门、维修服务无人兜底的窘况。如此品牌,怎能取信于人?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买方市场,行业竞争更趋白热化。一方面,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市场的进入者与退出者忽然变得多起来。渴望取得规模效应,急着解锁市场流量密码,迫不及待地要突破产销量、交付量的关口……同质化竞争让一些车企误把营销当成了核心竞争力。用力过猛的营销,看似创造了繁花似锦的景象,实则是烈火烹油,无法遮掩研发虚火、服务乏力的尴尬事实。

动听的品牌叙事,终归是执着专注和不懈努力的结果。若想在消费者心中持久地占据一席之地,车企就不能抱着走捷径的心态。越是面对激烈的竞争,车企越要专注于技术驱动、产品驱动,把“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贯穿研发制造、质量体系建设和售后服务全过程。监管部门则应强化系统施策,规范竞争秩序,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行业组织应加强自律与引导,促使企业把竞争重点聚焦到提质量、优服务上来。唯有如此,新能源汽车产业方能克服“成长的烦恼”,在创新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编辑: 广州网 龙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