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码字后,我时常将见诸报刊的文章发在朋友圈。热心朋友品评一番后,鼓励我开公众号、个人专栏。我心里清楚离开个人专栏还有差距,而开公众号的人不在少数,竞争激烈。
我这人有个特点,决定做一件事之前会先自问: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我觉得码字的本质是创作精品,主要解决我的兴趣爱好问题,所以,要不要开公众号或个人专栏,都要围绕这个来考虑。
我码字的时间不算长,质量高的作品还不多,所以现在的重点是要广泛阅读、提高文字水平、提升思辨能力,以及把思考、感悟与创意整理成文字,也就是说当务之急是多写多思,提高质量,而不是急着开“号”搞自媒体。因为不管开什么“号”,成本再怎么低,我都会不自觉地在乎点击量,心底还是在乎获得认可。那么,当发布的标准由自己把握后,会不会降低对作品质量的要求,甚至为博流量而投机取巧?而且时间长了,肯定有更新的压力,被“催更”多了,这个兴趣爱好就不一定会带来情绪价值了。我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写出更多好的作品,很渴望编辑老师、读者朋友对我的文章提出建议或意见,他人把关与指点,有助于我的思考与提升。
我见过某些人在社交平台上开这“号”那“号”,有文字的,也有视频的。有的开始时更新勤快,作品质量还挺高,很吸粉。后来创作力难以为继,更新的周期慢慢变长,粉丝陆续离开,虎头蛇尾。有的开了“号”之后,有时间就打理一下,没时间就不管,跟开不开“号”没什么区别。有的为了让“号”存活,保持日更或周更,就组建团队,轮流创作,甚至开始“洗稿”,或大量转载别人的作品,以求尽快“变现”,这就更与我的码字初衷背道而驰了。
当然,开不开“号”是个人的选择,如何运营“号”也是个人的喜好,我只是觉得自己搞“号”的时机还不成熟。人生很多事亦是如此,不能急,先沉下心来蓄势蓄力,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实,行稳致远。
前些日子,我偶遇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友。他一直活得很简单,上班时,做好本职工作,业余时间收集整理农村家庭贴过的年画、用过的日历、即将消失的老物件等,为此他减少不喜欢、不必要的应酬,也不沉迷电子产品,每天都过得充实有奔头。最近他正在整理40年的收藏,还建了一个关于这方面的兴趣群,想筹建一个乡愁文化馆。他说这辈子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特别想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做事越专注本质,心里就越平和,要把自己喜欢的事先做实,再去做深、做精。我对他的看法是认同的,屏蔽许多杂音后,精神内耗都少了很多。
大道至简,就简在规律、本质并不复杂,专注本质,让人在充满无限可能、面临选择困难的时候,能锚定目标,是大浪淘沙、决胜未来的终极密码。若着眼于善恶的本质来修身,做人做事就能锚定是非观念,保持良好心态。若着眼于爱情的本质谈恋爱,就能携手冲破障碍,获得幸福的结果。若着眼于交友的本质来交往,不用说多少好话、交换什么礼物,也能交到真心的朋友。若着眼于家庭的本质过日子,就能感受到爱的真谛和力量。若着眼于工作的本质做事,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都能抓住核心和关键化繁为简,闯出一片新天地……
我愿保持本心做事,脚踏实地前行,用好人生的“加减乘除法”,日子自会过得愉悦、率性、从容。
(陈启银)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