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贯彻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重点举措清单》,提出包括精准帮扶、开展靠前服务等方面共计37条重点举措。
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着力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一大批以民企需求为导向、拿来就能用的好政策出台,实实在在地为民企搬开了发展路上的“绊脚石”。然而,也有一些地方惠企政策难落地、难兑现,致使民企获得感不强,其问题至少有两个。一个是“最初一公里”问题。政策制定环节不够贴合实际,有的政策未击中民企发展痛点,隔靴搔痒,甚至画饼充饥。另一个是“最后一公里”问题。政策落地存在“中梗阻”,有的领域、有的环节出现“软执行、搞变通、打折扣”现象,政策利好难以切实地化作“及时雨”。有的地方,惠企直通车停滞在“最后一公里”,时间久了,消耗了发展的信心与干劲。
怎样走好“最初一公里”呢?关键是靠前一步、认真倾听,真正把政策精准地制定在民企心坎上。人民智库一项涉及1.2万份有效样本的问卷调查显示,32.7%的受访者期待“落实各项纾困政策,提高政策精准度”,认为需要及时了解民企实际需求与困难。譬如,推动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需要持续强化政策协同,充分发挥认证增信效应。只有创新推动质量认证与产业、金融、信贷等政策协同供给,不断扩大认证帮扶“朋友圈”,才会有效增强企业发展“原动力”,提升质量认证获得感、满意度。
为什么“最后一公里”会跑不完?主要是恒心与韧劲不够,在落细落小上没有下足功夫。如果仅把决心与干劲汇聚在“头三脚球”,政策落地存在“烂尾工程”便不足为奇。那么,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一则,多想一层、细想一步。譬如,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根本症结之一在于缺少信用信息。可以把“信用修复驿站”设在政务服务窗口,创新落实“信用+服务”,为企业提供“容缺受理”和指导服务。同时,加快关键涉企信用信息纳入机制化归集共享范围,推动金融机构精准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二则,以有效监督推动有效落实。要强化刚性约束,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促使广大干部对政策落实一抓到底。
此外,要让“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有机贯通起来。这意味着,要不断完善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政策知晓度、实效性。同时,加强政策执行情况跟踪评估,让各项扶助民企的政策“看得见、够得到、用得好”。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