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专门组织开展专项抽检,抽检结果显示,专项抽检共完成监督抽检307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2批次,不合格项目均为脱氢乙酸。(4月15日央视新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面包、糕点早已是必备食物。但许多消费者可能不知道,在长保质期面包、糕点的配料表之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名字——脱氢乙酸。由于它能较好地抑制细菌、霉菌和酵母菌,避免霉变,而且价格低廉,因此是早年间食品添加工业的“常客”,“江湖地位”颇高。
时易境迁,随着烘焙产品消费量明显增多,鉴于安全风险方面的考量,脱氢乙酸开始被大范围禁用。与旧国标相比,今年2月实施的新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删除了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在黄油和浓缩黄油、淀粉制品、面包、糕点等7类食品中的使用规定,仅允许降量调整在腌渍的蔬菜、腌渍的食用菌和藻类等5类食品中使用(由原先的1.0g/kg调整为0.3g/kg)。这也意味着脱氢乙酸这一伴随中国食品行业20余年的防腐剂被拉入烘焙行业“黑名单”。
观察本次抽查情况可以发现,此次检出的不合格产品元素均来自脱氢乙酸。我们不禁要问,明明已被“打入冷宫”,脱氢乙酸为何还能活跃在市场上?这些“科技与狠活”又是如何流向消费者餐桌的?这背后指向的食品安全漏洞不容轻忽。
食品安全问题往往链条长、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当下食品生产企业“多、散、小”的情况下,守牢食品安全防线仍需众人拾柴。一方面,食品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寻求替代方案,确保生产合规、产品合格;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要深入实施“吹哨人”制度,激发企业内部人员和广大消费者参与监督的热情,进而及时发现和曝光“害群之马”,守护群众舌尖安全。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