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维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泽彬
4月23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迎来倒计时200天,广州赛区的多座体育场馆的维修改造也进入了最后阶段。昨日,记者走访了广州市内多个十五运场馆,了解场馆改造、更新的最新进展、亮点。
广东奥体中心
广东奥体中心
岭南特色浓郁 赛后将成全民健身好去处
十五运会倒计时300天前夕,记者就曾赴广东奥体中心探访。当时馆内未加装座椅,仍处于施工阶段。昨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现场,十余名工人正在中心内部进行收尾工作,场馆已经基本展示出“完美状态”。
作为国内设项最多、功能最全的大型体育中心之一,这里成功举办九运会、亚运会等诸多大型赛事开幕式及比赛项目,是广州的城市名片。
九运会期间,广东奥体中心的屋盖设计首次打破了国内体育场传统圆形的设计理念,采用分开的飘带造型设计。据场馆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升级改造方案整体保留了飘带形屋盖,并在设计理念传承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形象优化提升,改造后的屋盖更加轻盈飘逸。
改造完成后的广东奥体中心,飘带罩棚屋面形成“飘带飞扬”、花瓣状看台形成“木棉盛放”、水平挑檐形成“湾区浪涌”、广场景观形成“珠水婉转”,内场座椅采用蓝色系配色,体现大湾区气韵。在场馆改造过程中,“兼顾赛时赛后利用”的理念贯彻始终,中心体育场的二层完全开放,赛时为观众提供大型疏散平台,赛后将成为开放式全民健身活动空间。
广东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
广东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
馆内焕然一新 等待“水花消失术”实现那一刻
跳水比赛是广东的优势项目,人气度颇高,主场作战的全红婵、陈艺文、谢思埸等广东跳水奥运冠军,将与陈芋汐、王宗源等“梦之队”队友们一起为观众们表演“水花消失术”。
记者在广东奥体中心的游泳跳水馆内看到,无论是跳板、跳台,还是游泳区域、场地灯光、观众座席,都已焕然一新。据了解,场馆原有标准比赛池、训练池、跳水池各一个,10米跳台、7.5米跳台、5米跳台、3米跳台各一个,3米跳板3个、1米跳板2个,并配备陆上训练区及相应训练设施,总座位数为4136个。
十五运会开幕后,跳水和水球的比赛都将在这个场馆进行。为更好地服务于十五运,场馆进行了设施升级,通过拓宽跳台、更换2025年最新跳板、增设陆上训练器材,满足第十五届全运会高标准体育建设需求。此外,场馆内贵宾区、运动员区和观众区也都进行了改造。
游泳跳水馆不远处就是十五运会的MOC(指挥中心)。作为大赛的核心“大脑”,这一总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的建筑在赛时将布置竞赛信息中心、综合管理指挥中心、新闻宣传指挥中心、决策指挥室、赛事指挥呼叫中心、信息技术指挥中心、指挥场馆总控中心、医疗卫生指挥中心、智慧场馆中心机房室、技术运营中心等。赛后,这些功能空间都将转化为全民健身活动用房。
广州大学城中心体育场
广州大学城中心体育场
整合周边资源 打造生态体育公园
广州大学城中心体育场维修改造项目于去年12月31日经过了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中心的联合竣工验收,比计划提前了三个月,该场地在十五运会期间将进行U16女子足球和越野轮滑比赛。
广州协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经理林正秀介绍,他们主要负责主场馆内的草坪、跑道的维修改造,以及主要赛事功能用房、机电设备、专项赛事工程和室外工程。目前,场地已经交付给场馆方试运行。
据了解,在此次广州大学城中心体育场的维修改造过程中,项目管理团队遵循“国际标准、中国气派、岭南风韵”的设计理念,对场馆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升级。不仅覆盖了场内外立面的修复,还包括室内空间的优化、卫生间的升级改造以及水电消防设施设备的更新升级。同时,负一层设备用房及通道的修缮、东西场钢构涂料脱落的修复以及外部场地绿化景观的升级改造等细节也被精心考虑在内。
据介绍,大学城中心体育场周边的室外景观工程是建设亮点之一。林正秀说:“我们的室外工程基于外部体育公园,连接目前已有的室内外自然山水风光,特别是结合大学城内部的中心湖景观和周边山体、整合周边资源打造生态体育公园。项目改造维修建成后,除了可以确保大型赛事举行,还为周边市民提供了日常休闲和健身运动空间。”
广州体育馆
广州体育馆
融入新技术 打造有爱无障碍新标杆
广州体育馆作为十五运会蹦床、排球比赛场馆,以及残特奥会轮椅篮球比赛项目场馆,其维修改造工程自启动以来便备受关注。去年底,广州体育馆以“全场景智慧化、全龄段无障碍”的全新姿态正式亮相,这是首个通过竣工验收的十五运会广州赛区场馆改造项目。
记者了解到,改造项目在保留原体育公园岭南骑楼步行空间的基础上,新增木棉花主题花坛,打造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全民运动空间。南广场以原有雕塑为中心,通过动态施工与数字孪生技术精准优化景观布局,实现美观性与功能性的统一。
焕新升级后的广州体育馆科技感拉满。据介绍,场馆入口的3D视觉闸机可在0.3秒内完成人证核验,AR导航系统实时推送最优路径至观众手机。
作为残特奥会轮椅篮球主赛场,场馆将无障碍设计提升至“全链关怀”标准。据介绍,1号馆设有4个轮椅观赛区(50席),盲道与城市道路无缝衔接,坡道坡度严格控制在1∶12以内。环形感应助听系统覆盖了90%观众席,荧光盲道夜间可视距离达8米。特别设计的“多模态交互终端”更支持语音、手势及手机APP三重操控,一键即可召唤手语翻译或无障碍导航。
十五运会后,场馆还将上线“智慧健身舱”系统,市民可预约VR训练、AI体态评估等科技健身服务,让全民共享智慧场馆的长效价值。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