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手机安全回收处置示范项目顺利完成试运行,并开始面向省会城市开通手机安全回收处置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芯碎无忧”微信小程序下单,选择上门服务或邮寄保密回收。(4月22日《工人日报》)
闲置手机究竟该如何处理?不少人面临着这样的困扰。卖掉?二手市场价格低得可怜,如消费者所言,“卖也卖不了多少钱,数部手机只能扔在家里‘吃灰’”;并且,在数字时代,手机早已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其中承载着大量个人信息,通讯录里的亲友联系方式、相册中的生活点滴、各类APP的账号密码,甚至移动支付的关键信息……一旦手机回收处置不当,数据泄露风险不容忽视。直接扔掉?手机中含有多种贵金属,如金、银、铜等,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根据行业数据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手机闲置总量将达到60亿部,废旧手机潜藏价值超6000亿元。其次,手机屏幕、主板等器件,含有汞、铅、镉等重金属在内的多种有害物质,如果处理不当、随意丢弃,还可能带来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
在此背景下,“国家队”入场,为旧手机安全回收带来示范效应。据报道,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推出的手机安全回收处置服务,从上门取件到物流运输,到处置基地分拣和拆解,再到入炉熔毁,全程可视化、可监控、可溯源。此外,废旧手机销毁过程融合了先进技术,又能让手机碎料中的贵金属得以回收。如此一来,一方面消解了消费者对隐私安全的担心,让用户吃下一颗“定心丸”;另一方面,又能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让“沉睡的宝藏”重新焕发价值。
推动旧手机安全回收常态化,企业需在细节处下功夫。小程序操作是否简便、回收价格是否合理、服务响应是否及时,都是决定用户选择的关键,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让消费者感受到安全回收足够便利、靠谱,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当然,也要看到,手机安全回收处置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虽然有了良好的开端,但要真正实现全面推广和普及,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对监管部门而言,要加快完善行业规范,严厉打击数据倒卖、非法拆解等乱象,为正规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对手机安全回收的认识,让安全回收、绿色环保深入人心。消费者愿意主动选择正规回收渠道,非法回收失去生存空间,行业才能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旧手机回收的“小切口”,映照出循环经济的“大命题”。手机安全回收一头连着民生关切,一头系着绿色发展。此次示范项目的落地,是一个值得点赞的开始。期待随着这项服务的不断推广,更多消费者从中受益,更多企业与社会力量加入其中,共同守护我们的数据安全和资源环境,让废旧手机安全“归位”,为建设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添砖加瓦。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