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电商平台宣布对“仅退款”规则进行重大调整,这意味着无序的“仅退款”在电商行业正式终结。(4月23日《广州日报》)
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仅退款”曾一度被视为电商平台的“宠客天花板”——当商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或退货物流成本过高时,消费者可直接申请退款而无需退货。这招“以退为进”的服务升级,不仅很好地保障了消费者权益、倒逼商家诚信经营,还在短时间内为平台赢得了用户增长和市场占有率,在推出之初受到了无数消费者的好评。然而,随着电商平台提升消费者体验、全品类接入“仅退款”服务,让人拍手称赞的“仅退款”功能逐渐“变了味道”。
“5个收纳盒1个坏了被全额退款”“1400元的洗衣机因无法安装被仅退款”“不喜欢商品就要求退款不退货”……现实生活中,部分消费者将电商平台的“仅退款”服务异化为薅羊毛的手段,通过恶意索赔、虚假理由申请等方式钻规则漏洞。其中,职业索赔团伙的规模化运作尤为突出,甚至形成灰色产业链。数据显示,2024年因“仅退款”引发的投诉占比高达33.96%,乱象频出的“仅退款”功能让不少商家面临货款两空的困境,更有人因此损失惨重,不得不诉诸法律维权。据媒体报道,某女装商家曾因一年内遭遇350万元“仅退款”申请而濒临破产。
被滥用的“仅退款”机制已严重破坏平台交易秩序,亟须完善规则以平衡消费者权益与商家利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相关部门明确要求整治“仅退款”乱象,强调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要维护中小商家的合法权益。随后,各大电商平台通过信用分级、AI反欺诈等技术手段优化售后机制,对相关政策进行“松绑”。如今,电商平台全面叫停“仅退款”规则,将合理协商权交还到商家手中,既是对相关问题的纠偏,也是平台主体责任的真正回归。
站在更广阔的视角,电商平台从“无限溺爱”到“宠客有度”,也反映着市场环境从粗放扩张逐渐走向理性和成熟。经过二十余年的狂飙突进,我国电商行业已从关注增长速度转向追求发展质量。发展初期,平台通过极端用户倾斜政策快速占领市场、赢得竞争主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当行业趋于成熟,规则就必须回归常识——任何脱离实际的不对等规则都难以持久,当一方长期处于不利地位,整个交易系统必然走向失衡。
必须认识到,任何行业的繁荣发展都建立在公平互惠的原则之上。良好的消费环境不是无底线讨好,消费者权益保护更不能以牺牲商家合法权益为代价。平台作为买卖双方的“中间人”,其使命不在于非此即彼地站队,而在于以规则为尺、以平衡为度,在买卖双方间架起信任的桥梁。唯有构建起权责对等、激励相容的交易秩序,方能实现“商得其利、民得其惠”的良性循环,才能让平台经济真正可持续发展。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