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4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以下简称《清单》)。其中,清单事项数量由2022年版的117项缩减至106项,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管理更加优化,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取得新的重要成果。
市场准入是经营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前提。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自2018年首次实施以来,历经四次修订,从最初的151项缩减至如今106项,压减比例约30%。从“试点”到“全国一张单”,从“多领域审批”到“非禁即入”,每一次调整都直击痛点、回应发展需要,为经营主体释放了巨大的制度红利,成为我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写下了制度性创新的生动注脚。
《清单》逐步瘦身的背后,是政府权力的不断“健身”。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大改革之举,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清单》秉承“该减的坚决减,该增的合理增”的修订原则,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不仅是对经营主体的进一步松绑,更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之间科学、持续的动态校准,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政府正在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不断减少对市场的不必要干预,形成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安排,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更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
《清单》越缩越短、市场越放越活。随着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的深入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传统的市场准入规则与监管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我国不断放宽和畅通民营企业准入,一系列破除体制障碍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在能源、铁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市场“门槛”不断降低、规则更为透明、环境更加公平,为民营企业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首条民营控股高铁开通运营、民间资本参股的核电项目落地开工……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下,民营企业展现出“百花齐放”的竞争活力,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竞争性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释放企业投资、研发的热情。
但也要清醒认识到,“瘦身”不是简单做减法。当前保留的106项中,涉及金融安全、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红线”依然清晰。这提醒我们,改革既要做好“放”的减法,也要做好“管”的加法。接下来,还要进一步强化“清单之外无禁区”理念,推动省级清单与全国版对标,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消除“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堵点卡点。与此同时,也要让好政策得到好宣传,让企业真正感受到“一张清单管到底”的坚定决心和改革实效,在公平竞争中一较高下、加速发展。
改革未有穷期。从“法无禁止即可为”到“非禁即入”,这份持续“瘦身”的《清单》如同市场经济体制的“体检报告”,折射着中国经济肌体的活力指数。当更多企业摆脱束缚轻装快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必将更加澎湃!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