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新闻动态 媒体评论

治治“心机商标”的歪心思

www.guangzhou.gov.cn2025-04-25 17:39:23来源: 广州日报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山里来的土”鸡蛋、“0添加西”梅、“只有水盐和面粉,其他没了”调味品、“零蔗糖”冰激凌、“安踏断码”鞋、“120W”充电器……引号里的文字并非商品特质,而是商品的名称。生活中,这些玩弄“文字游戏”的商标并不少见。(4月24日《法治日报》)

商标是区分商品来源的标志,可以帮助消费者识别和选择特定的商品或服务。但看看如今的一些“心机商标”,活脱脱将商标用成了误导消费者的幌子。比如,“120W”充电器,实际功率为12W,而“120W”是商标名。这不就是利用消费者的认知差,“挂羊头卖狗肉”?

按道理说,我国商标法明确禁止带有欺骗性的商标。这些“心机商标”又是如何通过审核的,还如此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处商场?审查员的主观判断差异、海量商标申请带来的审核压力、代理机构“包过”的灰色产业链、一些商标申请人通过拆分商标等手段规避审查……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心机商标”的滋生。如果任由这种乱象蔓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对整个市场的伤害也不可估量。

就在前段时间,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国标”,规定不允许预包装食品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成分进行特别强调。进一步治理“心机商标”乱象,至少还需要在两方面下功夫。其一,在商标注册环节多“较真”。结合新案例新情况,用好AI等新技术,对可能引发混淆的商标加强审核,将明显带误导性的组合商标直接“拦截”。其二,在治理上,一方面进一步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建立跨平台、跨区域的快速响应机制;另一方面不妨进行跨部门信用联合惩戒,提升违法成本,让耍商标“小聪明”的商家“肉疼”,不敢再用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企业必须意识到,靠“心机商标”带来的“好处”,终将被市场反噬。以品质赢口碑,以诚信经营守护信任,方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编辑: 广州网 龙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