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广州市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推动广州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促进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促进帽峰山景区与周边村镇融合发展,推进落实在一街(镇)、一社区建立0—3岁婴幼儿普惠托育机构……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4月23日发布2024年度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十大优秀案例。
一年来,在各级人大的推动下,各级政府承办单位凝心聚力、躬身实干,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办理任务,不断增强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实效。一个个高质量的代表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从“建议”变成“满意”。
人大代表建议一头连着党委和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传递着人民呼声,凝聚着人民期盼。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的生动故事,全方位展现了广州人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文/魏丽娜 通讯员/薛莹莹
1.建成认知障碍照护床位3081张
“一人失智,全家失衡”。随着老龄化趋势的持续加剧,认知障碍老年人的专业照护问题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关切。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的建设供给,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市人大代表马粤君等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的建议》被确定为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建议,并列入全市民生实事项目。
市民政局作为主办单位,率先以专区的形式推进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运营,为刚需的认知障碍老年人提供了专业照护供给。通过办理建议,全市已建成认知障碍照护床位3081张,提前并超预期完成建设目标任务,使用率超70%;推进全国首个有关国家标准《养老机构认知症老人照护指南》和广州市地方标准《养老机构认知症照护专区建设规范》的编制,将广州经验上升为国家指南,持续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广州花卉线上销售额15亿元 全国占比超8%
市人大代表陈茵明领衔提出的《关于推动广州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被确定为2024年度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建议。
市政府专门成立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并印发实施《广州市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全面推进建议办理工作。
通过办理建议,优先保障了广州花博园等6个花卉相关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并投入市级财政资金,用于支持13个花卉产业发展项目,撬动社会资本超2.2亿元。截至2024年12月,共66个花卉品种被国家授予植物新品种权,51个花卉新品种通过省农业农村厅评定,新增数量均居全省首位;花都区13.5公里“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瑞岭盆景等特色品牌推动花卉产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花卉电商迅速发展,全年花卉线上销售额15亿元,同比增长6.12%,全国占比超8%。
3.大力促进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市人大代表林欣领衔提出的《关于大力促进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建议》,被确定为2024年度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建议。
市商务局加速推动广州专业市场展贸化、数字化升级,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坚持政策先行,强化财政资金撬动市场自主改造动力的作用,多路径推动市场老旧物业改造拓展;坚持延链补链,落实时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坚持业态多元,流花、站前、三元里等商圈批发市场向批零融合的方向发展,打造特色产业消费集聚区。
通过建议办理以点带面,广州专业市场涌现出一大批典型示范产业批发市场。如黄沙水产市场建设运用集中结算项目,实现交易数据实时采集汇总;流花服装批发市场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垂直类跨境电商平台,触达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全市9家专业市场纳入采购贸易拓区试点。
4.打造帽峰山全域旅游品牌 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帽峰山景区与周边村镇融合发展不足,成为打造帽峰山全域旅游品牌的难点堵点。为此,市人大代表王靖夫提出《关于促进帽峰山景区与周边村镇融合发展的建议》。
市林业园林局作为主办单位,编制帽峰山片区总体规划,在多轮吸纳周边村镇意见基础上,编制景区生态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方案,进一步改善了停车场、公共厕所、森林步道、防火通道、标识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引导村镇积极参与景区出入口、停车场、商品市场等建设,推动景区、社区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景区及周边村镇非遗、民俗、红色和美食文化,打造红叶节、垂直马拉松、森林集体婚礼等特色文化惠民活动。
通过办理建议,帽峰山景区成功晋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4年全年游客量达108万人次,首次突破百万大关,大帽峰山全域旅游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
5.税费事项网办率超95% 释放发票电子化改革红利
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为支撑,逐步成为企业办税的主流,市人大代表吴晓东就此领衔提出《关于提升电子办税效率减轻企业负担的建议》。
市税务局通过深入调研,摸清企业办税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遇到的阻碍,推动国家税务总局、省税务局优化金税三期系统和电子税务局功能。
建议办理以来,将全程网上办理的税费事项增加至212项;对于紧急办税事项开通免预约、直接取号绿色通道服务;提供远程可视化办税服务,实现大部分涉税费事项“非接触式”办理;推行数字化电子发票自动赋额,降低企业发票使用成本等。据统计,全年纸质完税证明减少25万份,完税证明打印量减少90%,税费事项网办率超过95%,大大减轻企业人力物力成本,充分释放发票电子化改革政策红利。
6.破解社保卡智慧发放堵点 “小卡片”服务“大民生”
市人大代表张思君领衔提出《关于促进广州市社会保障卡智慧发放衔接工作更清晰高效的建议》,对于以小切口推动服务民生大变化,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具有现实意义。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办理工作中,做到“三个聚焦”:聚焦首发失败,联动银行优化社保卡发放待遇流程,指引持卡人在补换卡时同步操作变更待遇发放账户信息,从源头上解决因卡号变更导致的发放失败;聚焦补发漏发,完善待遇发放闭环管理,采用人工核发、多部门系统对接、数据对碰等方式,快速响应市民补发诉求;聚焦查询不畅,加强经办人员业务培训,提升待遇发放指引水平,及时发送到账通知。
以补发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奖励金为例,截至2024年12月,补发6837笔、108.81万元,惠及4646人,处理率达100%;发放失败率从0.92%下降至0.08%。
7.医疗检查结果互认为群众节省4875万元
番禺区人大代表张在勇提出《关于建立番禺区内共享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议》,希望打通番禺区内各级医疗机构信息“孤岛”,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番禺区卫生健康局通过建设优质高效的信息平台、优化就医流程、探索智慧应用等一系列举措,逐步实现了区域健康信息一体化管理。
建议办理以来,基于实时共享系统的各项医疗智慧服务应用陆续运行,数据共享、共通、共融提升了医生诊断精准性,促进了医防融合和分级诊疗有效开展,让群众实现分级诊疗“全网互通互认,转院就诊病人未到数据先到”,进而推进挂号、缴费“线上全流程、线下不排队”,检验结果互认,实现真正的便民利民惠民。截至2024年12月,全区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次数20余万次,为群众减少检验检查费用4875万元。
8.15000余株荔枝树种改良 2000多农户受益
从化地处北回归线,是著名的“荔枝之乡”。从化槐枝品种种植面积较大,但槐枝口感有所欠缺,价格低廉,在鲜果市场缺乏竞争力。
从化区人大代表邱秀英、刘忠深入村社调研,倾听果农诉求,探讨解决方案,在从化区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大荔枝品种改良的建议》。
区农业农村局通过采取加大技术推广、推行高接换种、强化品牌推广等举措,加快推进品种改良工作。建议办理以来,从化区采用高接换种技术完成15000余株荔枝树的品种改良工作,以井岗红糯、流溪红荔、岭丰糯等优质品种为主,预计三年挂果、五年丰产,可望实现每亩产值3万元,较品种改良前亩产增收约8000元,带动全区低效荔枝品种改优4000余亩,2000多农户受益,增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9.短视频、直播等赋能让非遗“潮起来”
李帅等15名荔湾区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通过互联网媒介和短视频直播平台助力“非遗”传承与传播的建议》,希望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提升“非遗”的曝光度和传播效果。
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部门深度挖掘“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借助粤剧艺术博物馆等平台力量,形成独具荔湾特色的“虚拟+现实”的“非遗”展示空间,提升受众参与度。
建议办理以来,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参与,一批“非遗”大师在承办单位协助下开通直播间,“非遗”传承传播影响和辐射不断增强。以永庆坊、珠江钢琴创梦园为“双极”,以“前店后场”的模式探索发展路径。华林国际直播基地创新打造集创业空间、品牌孵化、“非遗”传播为一体的跨平台电商服务综合体,日活跃商家近4000家,覆盖从业人员近30万人。
10.建风雨长廊为586名师生遮风挡雨
增城区派潭镇高滩小学的教学楼与学生饭堂之间相距较远,学生在雨天前往饭堂就餐时常常遭遇淋雨。派潭镇人大代表张卓成、黄树州、范福意了解情况后,提出了在高滩小学建设风雨长廊的建议。
派潭镇政府将该建议列为镇民生微实事项目,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统筹各方力量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积极推进代表建议的落实。2024年5月30日,一条全长52米、宽敞明亮的风雨长廊在高滩小学顺利建成。
52米的风雨长廊虽是“小微工程”,却为全校586名师生在雨天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通行环境,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有效解决了学生淋雨问题,还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高滩小学的师生们深深感受到来自镇人大代表及政府的深切关怀,获得一致好评。
10(并列).积极推进普惠托育 全市托位超10万个
林淑菁等16名市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尽快推进落实在一街(镇)、一社区建立0-3岁婴幼儿普惠托育机构的建议》。
市卫生健康委落实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模式,推进“一街(镇)一普惠”和社区嵌入式普惠托育点建设,全市已运营85家街道普惠托育园,1256个社区(村)设立托育点等。成功入选国家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获中央资金支持,出台普惠性托育机构认定及资金补助管理办法。
截至2024年12月,全市可提供托位数达10.51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超5个。越秀区“普惠托育一体化”模式获评省“百千万工程”改革典型案例,“打造广州特色托育服务网络”获广州市第二届“最具获得感”改革案例。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