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政务信息 宣传教育 政工论坛

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www.guangzhou.gov.cn2021-06-30 13:00:00来源: 中国广州网

【内容摘要】知识改变力量,思想决定行为,贫困地区群众的长期贫困、贫困的代际传递,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的缺乏、思想的贫困。教育对于精准扶贫而言具有基础的、长远的促进作用,但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精准扶贫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忽视教育减贫的整体价值、教育精准扶贫缺乏顶层设计、教育精准扶贫中的“精准”不到位、教育精准扶贫中的师资力量匮乏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持续强化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意识、建立完整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建立完善的教育精准扶贫管理机制、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等对策,以期对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精准扶贫;教育扶贫

一、引言

近几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扶贫工作的开展,十分关心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贫困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云南、贵州等贫困地区考察,再次要求相关贫困地区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把精准扶贫纳入重要项目统筹规划[1]。精准扶贫的提出相较于之前“一刀切”的扶贫方式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也更关注实际扶贫的效果。那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精准扶贫呢?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的“两会”上说: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大有作为。由此可见,教育对于精准扶贫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育与精准扶贫

什么是精准扶贫,如何才能做到精准扶贫,教育又是如何助力精准扶贫的,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应该先厘清精准扶贫的内涵以及教育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并提出要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将“教育扶贫”作为“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对政策的解读,可以将精准扶贫理解为扶贫政策和扶贫措施军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教育精准扶贫则可理解为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现在及不同贫困群众的教育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其目的是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促使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进而实现脱贫致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目标。

总而言之,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基础条件,只有通过教育扶贫转变贫困群众的意识、提升其综合能力及脱贫致富的本领,才能有效地“治本”,根除贫困。

三、教育精准扶贫中的现存问题

目前我国在教育精准扶贫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制约着精准扶贫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一)忽视教育减贫的重要价值

意识决定行为,在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很多贫困群众和基层的扶贫工作人员的都是短视的,中央提出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移民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兜底、教育扶贫和医疗救助扶持等“五个一批”工程。以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一些能快速体现扶贫工作开展的较为表象的举措成为主流,而对教育扶贫这样一种见效缓慢的方式则予以忽视。与此同时,贫困群众的潜意识里也更倾向于能不能获得一份工作机会,能不能填饱肚子,而对于自身、家庭、子女等长远的发展与彻底的脱贫该如何进行则未能予以考虑。

(二)教育精准扶贫缺乏顶层设计

我国教育精准扶贫体系仍不完善,不成体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顶层设计。目前我国的教育精准扶贫应该涵盖哪些阶段,某一阶段又该包含哪些内容,不同阶段之间如何进行打通等方面都处在一个模糊的状态。因此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像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就被一定程度的忽视了。

(三)教育精准扶贫中的“精准”不到位

教育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扶贫对象精准,即扶真贫;二是帮扶措施和成效精准,即真扶贫[]。在我国现阶段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精准不到位”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不精准,有些群体被忽视和“边缘化”,比如留守儿童群体;另外还存在贫困人口认定不精准的问题,有些更需要得到扶贫帮助的群众反而获得的帮助是较少的。二是帮扶环节不精准,未能准确分析帮扶对象的致贫原因和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帮扶措施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

(四)教育精准扶贫中的师资力量匮乏

不同的贫困地区有不同的致贫原因,但贫困的表现是大体一致的,在教育精准扶贫中师资力量的匮乏是其的一大表现之一。因为地区贫困,所以吸引不了教师,也留不住教师;而因为师资匮乏,导致教育工作的开展备受阻力,贫困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升,贫困的现状也得不到改善,最终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匮乏主要表现在教师数量不足和教师专业素养偏低两个方面,在这一条件下,很多学校或者教学点只能开展复式教学,教学效果欠佳,贫困地区的孩子想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也是难上加难。

四、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

(一)持续强化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意识

精准脱贫如何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归根结底还是落在教育上,在粗放式扶贫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单单是通过提供就业机会这类看似直接解决贫困处境的方式是难以帮助贫困群众彻底脱贫,或者说让他的后代也能脱贫。因此,持续强化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整个国家社会都能建立这种意识,尤其是贫困群众、扶贫相关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的意识,一旦有了良好的教育精准扶贫的意识,贫困群众会努力争取受教育的机会,而扶贫相关工作人员也会努力创造各式各样的教育机会。

(二)建立完整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

教育精准扶贫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完整体系,建立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阶段不同层面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切实保障贫困人群的利益。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入园率偏低,幼儿园办学条件较差,师资薄弱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都反映出目前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不甚理想,而学前教育对于后续各阶段教育又具有影响作用,因此加强学前教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是教育精准扶贫中的一种有效方式,职业教育应该涵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成人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的辐射面,贫困群众可以通过职业教育习得一技之长,获得生活的保障。

(三)建立完善的教育精准扶贫管理机制

要想在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做到“扶真贫”、“真扶贫”,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精准扶贫管理机制。

首先是完善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机制,扩大现有的贫困人口认定范围,辐射更多的贫困群众,通过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建档立卡等一系列多方面的流程机制确保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做到真实且不遗漏。其次是多沟通多调查,实地探访贫困地区,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每个贫困地区、每个贫困家庭、每个贫困人口其致贫原因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调查清楚致贫原因,同时了解清楚相关优劣势,进而定制化地进行帮扶措施的实施。最后是不断创新扶贫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改进,因地制宜,敢于创新,真正落实“扶真贫”、“真扶贫”。

(四)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主力军,贫困地区教师是教育精准脱贫的主要参与者,贫困教师队伍的优化也就意味着乡村学生、贫困地区的学生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精准培训现有教师。通过对点扶持、网络研修、专递课堂、送培下乡等多种方式,为乡村教师提供点对点、一对一的精准培训,针对切实需求开展个性化的培训。除此之外,要应重点加强“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的培养。

2.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为贫困地区教师提供设立特殊津贴,在生活补助、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评优提职等方面进行资源倾斜,进而不断改善贫困地区教师的生活条件,保存师资力量。

3.开展走教支教活动。在同一个区域内,可开展“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的走教活动,实现师资共享,缓解师资压力;城市中小学教师可定期定点地组织开展支教活动,既可以缓解师资压力、优化教育资源,还可以对贫困地区教师进行点对点地培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开展扶贫与脱贫的几十年里,我国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习近平总书记自上任以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的开展,还将精准扶贫纳入国家战略予以实施,与此同时,他也高度重视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反复强调“扶贫先扶智”。教育乃立国之本,教育脱贫才能帮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代蕊华,于璇.教育精准扶贫:困境与治理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07):9-15+30.

作者:广州市增城区南香山小学 朱淑芳

(编辑: 龙煜广州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