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政务信息 宣传教育 政工论坛

由“共筑清水梦”浅谈生态文明从孩子抓起(2023年12月)

www.guangzhou.gov.cn2023-12-25 09:00:00来源: 中国广州网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共筑清水梦”这一全民治水型文化品牌,结合青少年在校特点,推进治水理念教育走进校园,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治水理念。通过开展志愿活动、组建高校治水联盟和民间河长小团队、“知水、治水、乐水”“三维一体”教育活动等形式,让广大青少年深度参与治水。大中小学生在一系列教育活动举措下,对治水的认识有所提升,对治水的关注度有所提高。治水进校园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对全民治水工作有积极的贡献,有力促进广州水务事业及城市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全民治水;青少年;校园;河长制

2020年,广州市河长办联合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出版了《共筑清水梦》一书,开启“共筑清水梦”向社会推广的序幕。为了提高民众对治水思想的重视和对治水工作的参与度,“共筑清水梦”经过内容和形式的不断丰富,形成一个融传媒全民治水文化品牌,积极响应水利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关于治水科普工作要求,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有能有效的公众参与治水路线。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教育从孩子抓起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水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如何实现“人水和谐”,从而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是广州水务“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水是生命之源,拥有清洁、健康的水体环境,是全体人民的梦想。全民治水是广州治水实现“长制久清”的重要保障。其中,青少年是全民治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动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治水理念,鼓励青少年深度参与治水,是全民治水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当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从孩子抓起工作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树立正确治水理念的迫切需要与对青少年教与学形式单一、学业繁重间存在不可忽视的矛盾。青少年因其特殊的年龄段和人生阶段,在全民治水工作中参与度有限,让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面临一定的挑战。首先,青少年在校学习生活时间占比相当高,可参与河湖走巡时间有限;其次,青少年学习任务繁重,自主学习治水专业知识精力不足;另外,过往的治水科普形式单一,难以有效吸引青少年参与治水。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在校学习有机结合,为青少年参与治水提供便利,高效化利用课余时间为青少年参与治水提供良好的参与环境,让青少年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治水理念的关键。

三、生态文明教育从孩子抓起的有效途径

(一)青少年在校时间长——以志愿行动方案为统领,推进全市大中小治水教育实践一体化落实

广州市河长制致力推动政校共建,推动落实青少年在校常态化参与治水。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由市河长办、团市委、市科协联合发布《“河小青”护河志愿行动工作方案》,具体部署了广州市全面落实“河小青”队伍建设、志愿活动开展、志愿者培训、治水志愿驿站建设等工作,为如何落实青少年参与治水提供明确的工作意见,方案建立了各级河长办、团委、科协协作机制,为青少年认识治水、参与治水、享受治水保驾护航,打造吸纳青少年群体共治的优良环境。

以海珠区为例,“河小青”志愿工作培训分为理论学习和实地调研两个环节。理论学习环节向参加培训的志愿者普及水文科普、河涌保护、河长制工作等治水专业知识。实地调研环节在海珠涌十香园段开展,由区河长办工作人员带领河小青志愿者骨干巡河并讲解海珠涌的历史故事和治理过程。

图1 越秀区《一起来巡河 共筑清水梦》工作启动仪式

(二)青少年学业繁重——以两种模式为方向,为青少年量身打造参与模式

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作息、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差异,因应两大群体的特点,为其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创造良好环境。推动青少年参与线上治水,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常态化参与治水的良好习惯。

对于大学生群体,水务部门主动联合各大高校的资源和力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治水工作。大学生群体从封闭的课堂学习慢慢走向社会,是重要的人才储备,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投身于治水工作中。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市河长办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市内8所高校成立广州高校治水联盟,通过整合高校治水力量推动高校人才聚焦水环境治理,形成良好的高校治水环境,积极发动高校人才力量为广州治水决策提供建议;联合高校师生开展一系列治水进高校活动,面向更多的高校师生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动员更多大学生群体参与治水,为高校治水力量赋能,提供专业培训、组织开展活动等必要帮助。

图2 “河之心”护河志愿服务高校联盟成立及启动仪式

图3、图4 共筑清水梦进高校

对于中小学生群体,水务部门采取直接与校方合作的模式,共同带领、指导学生参与治水工作。从“政府治水”转向“社会治水”,校园是有效推动社会参与的教育阵地,然而中小学生长期处于校园内并且年纪较小,不适合自主直接接触河湖治理事务。为此,市河长办通过成立民间小河长队伍、开展特色户外实践教育等形式推动中小学生参与治水,助力中小学生参与治水常态化、趣味化。市河长办与广州市汇龙小学、广州市增滘小学、广州市玉岩中学等学校联合成立民间小河长团队,以学校为单位通过校方与河长办的联合指导将生态文明实践学习与校园生活有机结合,在市河长办的指导和校方的带领下,民间小河长们每周都会开展常态化巡河护河活动。广州市河长办联合市少年宫、市志愿者指导中心、各区河长办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户外实践教育活动如“童心护花城、共筑清水梦”东濠涌走巡活动、乌涌无人机巡河体验活动、生物岛再生水厂参观活动等,通过丰富多样的趣味户外实践活动大幅提升中小学生群体参与治水的兴趣,在青少年中传播生态文明思想火种。

图5 “童心护花城、共筑清水梦”东濠涌走巡活动

(三)教育形式多样化,避免传统说教——以三个路径为手段,实现全市大中小治水教育实践科普教育、实践参与、趣味互动“三维一体”

根据青少年的喜好,采用实践教学、户外学习、特色化趣味活动等形式推动青少年认识生态文明理念,打造良好的青少年参与治水环境。针对缺乏治水意愿的三大不足——知识不足、渠道不足、兴趣不足,市河长办在“共筑清水梦”小程序对应设立“知水”、“治水”、“乐水”三个路径落实全市大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的全方位教育。

“知水”,是治水入门的第一步,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群体治水知识匮乏问题,激发学生群体对于治水的实践参与意愿;破解市民参与治水渠道不足、形式单一的困境。

图6 小河长学习水质检测快检方法

“治水”,市河长办通过融媒体手段开辟线上治水渠道,推出全民巡河、治水投诉、建言献策等功能模块,通过多渠道并联、透明化处理、高效反馈、红包激励于一体的线上投诉一体化系统,畅通参与渠道,降低市民参与难度,提升参与意愿,支撑中小学生开展线下治水,实现常态化巡查。

图7 趣味治水线上平台

图8 最美巡河路线系列推文

“乐水”,市河长办通过设计“最美巡河路线”,打造“点亮河湖”、“悬赏巡河”、“答题挑战”等线上趣味互动板块,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下趣味活动,实现治水趣味化,通过乐趣、活动礼品等正向反馈大幅提升学生群体持续参与常态化治水的意愿,将青少年参与治水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汇龙小学融合治水与研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通过治水课程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创客行动,帮助学生达到既参与治水,又传承文化的良好效果。   

四、青少年勠力治水,助力广州高质量发展

市河长办通过“共筑清水梦 治水进校园”这一工作在水利宣传、志愿服务、科普等方面形成态势耦合,平台化宣传策略进一步打破生态文明教育的边界,形成高站位、泛边界、多层次的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广度与深度,优化数字领域的态势感知,创新传播载体,持续纵深探索生态文明思政教育新方法。

一是提升青少年对治水知识的兴趣。大中小学生通过志愿活动、治水驿站、校园宣传等方式,在校园内外都能随时随地了解到治水相关知识,既增长了见识,又不断深化自身对治水的认识。海珠区“河小青”志愿者们在培训期间学习海珠区水系、河涌保护和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实践活动参与巡河,获益匪浅。有志愿者说:“在海珠区生活了许多年,虽然能感受到河涌环境的巨大变化,但不知道政府做了哪些工作。感谢今天的培训,让我了解了海珠区的水系情况,知道了政府这么多年所做的治水工作,知道我们的水环境是怎么样慢慢变好的。”

二是提高青少年对治水工作的参与度。一些大学生在学习治水知识,了解广州治水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后,立志投身于广州水务事业,成为水务工作的“新力量”。广州市河涌监测中心与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达成合作,共建人才培养与教学实习基地,为治水行业培养和输送人才。中小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主动关注自己身边的水体环境情况,并通过与家人的沟通,“小手拉大手”,提高了家长们对治水的关注度,形成以家庭为单位参与治水工作的局面。

三是深化全民治水工作的成果。在“共筑清水梦”的行动号召下,截至2022年,广州市碧道累计建设1000公里以上,黄埔区、增城区获得省河长办碧道建设激励,南岗河成为省唯一入选的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大沙河碧道荣获2022年国际风景园林联合会亚非中东地区奖。民间河长梁丽珠成为省唯一入选的全国“最美巾帼河湖卫士”;广州治水案例入选市首批十大“最具获得感”改革案例,治水成效得到群众充分认可。

“共筑清水梦,治水进校园”,是推进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政治教育一体化在广州的生动实践,以韧性强劲的水务群众力量为基底,托底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图9、图10 广州碧水蓝天

作者:广州市河涌监测中心 李景波 赖碧娴

(编辑: 吴嘉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