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广州市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2003年展望
市计委 市经委
一、2002年广州市工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2002年,广州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生产持续稳步增长,产销衔接创出新高,出口快速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圆满完成了年初的预期目标。
(一)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1.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786.08亿元,增长1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工业总产值3173.6亿元,同比增长15.9%;完成工业增加值891.46亿元,同比增长13.5%;产销率98.1%。
2.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12.64亿元,同比增长22.2%;轻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60.95亿元,同比增长11.2%。重工业比轻工业增幅高出1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的产值比重由2001年的55.6:44.4调整为52.33:47.67。
3.三大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较快。2002年,石油化工、汽车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三大支柱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62亿元,同比增长23.0%,其中汽车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3亿元,同比增长37.30%,增幅居三大支柱行业之首;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6亿元,同比21.8增长%;石油化工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3亿元,同比增长16.1%。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累计实现产值795.91亿元,增长30%,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5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1.02%。
4.销售增速高于产值增速,产销衔接良好。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113.49亿元,增速为18.4%,高于工业总产值增速2.5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8.1%,比2001年同期上升2.1个百分点。中央省属企业、市属工业集团、开发区和非工系统的产销率达到或超过98.5%,特别是开发区的产销率达到99.5%,同比增长6.6个百分点;十区和二县的产销率分别为97.21%和95.78%,同比提高了0.9和2.3个百分点。
5.工业品出口形势超出预期,同比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产品产值805.68亿元,同比增长19.0%,比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幅高出3.0个百分点。工业出口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新投资和增资扩股的外资企业成为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市外资企业出口74.99亿美元,占全部市属企业出口的67.18%,成为广州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二是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继续高速增长,成为拉动出口的重要因素。2002年机电产品出口46.43亿元,高技术产品出口13.35亿美元,增长27.89%,加工贸易出口78.63亿美元,增长20.13%。四是在对香港、美、日等传统市场出口稳中有升的同时,对俄罗斯、韩国和台湾等地区的出口大幅增加,增速达50%以上,对中东、拉美、非洲、澳大利亚等市场的出口也稳步上升。
6.工业经济效益再创新高,利润大幅上升。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2.2%,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创最好水平;实现利润总额195.07亿元,增幅高达35.1%。盈利大户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力、日用电器、中成药、啤酒、电梯等行业。在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的同时,全市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也有所减少,亏损面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8.72亿元,同比下降15.1%;亏损面为19.7%,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改善。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79.17亿元,同比增长12.2%,工业产品产销率高达99.3%,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在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市属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的改善。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84.9%,其中市属企业为190%,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8个百分点。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79.27亿元,同比增长11.4%,占全市利润总额的40.6%。
(二)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布局不完善。随着广州工业经济的发展,广州市原有的产业布局与新的城市规模不协调,市区内一些老企业面临搬迁、关闭而无力继续发展。各区、镇为了发展经济争相划地建工业区,各工业区产业布局不明确,使我市工业用地仍处于散乱无序状态,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影响我市工业的发展后劲。
2.企业的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竞争力还比较低。我市工业的几个支柱产业如汽车、石油化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医药等,长期受国家政策的保护,无论在产品质量、产品结构,还是在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经济规模、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落后于国内的先进企业和国外的知名企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不足。
3.民营企业生产规模偏小、比重偏低。2002年,全市民营企业完成工商业总产值880.5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3.3%,比“三资”企业的比重低33.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民营企业1433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29.5%;完成工业总产值357.2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3%;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只有3户,没有1户产值超10亿元;民营企业户均产值2493万元,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产值低61.9%,仅为“三资”企业户均产值的1/4。
4.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仍偏大。2002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亏损户数184户,比上年增长10户,增长5.8%;亏损面为31%,比上年1.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9.83亿元,比上年增加亏损1.98亿元,增长25.2%。
二、2003年广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及预测
(一)有利因素
1.国内政策与制度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新一届政府将会以更大的力度积极推动各项改革事业向前发展,特别是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更为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2.工业经济增长点比较突出。(1)三大支柱产业中的汽车、电子产业的产能将有突破性提高。汽车工业:2003年广州本田计划生产10万辆,比上年6万辆增加4万辆;风神计划生产5万辆,比上年增加1.5万辆,加上汽车零部件,预计汽车新增产值可超过100亿元。电子产业:2003年南方高科手机计划新增200万部,增加产值20亿元。光宝电子、保税区电脑城都有新的生产能力投入生产。(2)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番禺、花都、增城等区域性工业呈快速增长态势。2003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预计新增产值可超过190亿元。
3.投资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吸引外资。通过降低城市运作成本,广州的投资软环境大大改善。良好的投资环境,广阔的市场空间,极大地增加了广州对外资的吸引力。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热点。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04家落户广州,累计投资158个项目。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达22.4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其中投向制造业所占比重达到73.1%,比2001年增长了94.7%。
4.消费市场平稳增长,亮点频现。近年来,广州消费品市场总体呈现平稳增长、发展向好的运行态势,尽管整个消费需求的内在稳定增长机制还未最终形成,但我市消费需求一直保持平稳增长,消费升级逐步明显,中高收入阶层居民消费群体正在不断扩大,汽车、住宅、旅游等新兴消费热点正在形成,消费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二)不利因素
1.全球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虽然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有进一步复苏的迹象,但不确定因素大量存在,美国经济增长起伏不定,欧盟经济回升乏力,日本经济复苏步履艰难。这些将对我市工业产品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
2.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偏低。200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001.49亿元,同比增长2.4%,分别比省及北京、上海、天津的增幅低10.1、16.1、5.7、12.7个百分点,影响明年工业发展后劲。
3.物价水平持续走低。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7.6%,同比下降2.4%,降幅分别比省及北京、上海多1.0、0.6、2.9个百分点(尤其是上海同比为正增长0.5个百分点),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排倒数第二位。消费品价格一降再降,尤其是服务类价格一改多年上涨局面,首次出现下降,更加剧了价格总水平的下降。这些都将导致产值和利润增长空间的减少,增加通缩的压力,影响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今年工业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影响较大。
4.随着我国入世效应的显性化,作为外向程度较高的广州市经济发展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一方面出口难度加大,由于我市大部分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不足,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处于劣势地位,出口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开放,大量国际资本进入广州,使本地的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广州的工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挑战。
(三)2003年工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预计2003年广州工业经济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平均增长速度,而且增速有所提高,主要指标预测如下:
2003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主要指标预测 |
指标 |
预期目标 |
工业增加值 |
增长12% |
工业总产值 |
增长14% |
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 |
增长10% |
工业产品销售率 |
达到98% |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
145% |
三、2003年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003年,广州将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培植支柱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广州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支柱产业、装备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一是重点发展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分别以东部的本田汽车及北部的风神汽车为龙头,形成两大汽车工业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广州本田24万辆改造,风神15万辆改造,本田轿车出口基地及宝龙汽车扩建等项目。电子工业以科学城为基地,以台湾光宝、南方高科、金鹏集团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通讯及相关类产品。石化工业以广石化为龙头,加快广石化与美国美孚——埃克森公司的合资,尽快将炼油能力和乙烯生产能力分别提高到1800万吨和100万吨,并逐步推动南沙化工基地的建设。二是重振装备工业和基础产业。大力发展以起重运输设备、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重型机械、包装机械、数控机床等为代表的装备工业;加快基础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珠钢冷轧、联众不锈钢、双菱钢铁等项目的建设,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南沙500万吨钢铁基地的启动。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软件、集成电路、光电子和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突破口,尽快形成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二)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我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的步伐。继续强化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推进财务、营销、采购等重要领域的管理信息化,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企业实现管理、营销、产品、技术、效益和产品功能六大创新,同时加快建设“广州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平台”,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监督,提高国有资产出资人对资产经营的可知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加大技改投入,加快装备制造业、钢铁、轻工、纺织、医药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我市工业化水平和工业产品竞争力。
(三)建设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针对目前全市工业区繁多,功能混乱、竞争无序,服务不到位等状况,对工业园区的功能及布局进行调整,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根据不同的区域功能特点重新进行布局,形成如科学城、汽车城、皮具城、牛仔服装城、首饰加工区、新材料科技工业园、绿色科技研发走廊、基因工业园、环保工业区、节能科技园等有自身产业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工业园区,增强各类园区对高质量资本、高新技术产业的吸引力,推动产业集群。二是全力推进产业招商。要认真做好国际性的产业研究和“对标”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好企业、好产品与世界一流的企业进行战略性合作,实现企业改制、技术升级和拓展国际市场的目的,加速产业升级。特别是要大力引进外资发展汽车、电子信息、钢铁、造船、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继续把握日本、韩国、台湾等重点区域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抓好对日、韩、台的招商引资。三是大力开展会展招商。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国际性会展活动,加强对广州工业企业及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促进广州重点行业的群体性大发展。
(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要以名牌拓展市场,以市场带动生产,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企业必须制定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名牌产品实施方案,发展名牌产品作为带动整个广州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落实;要灵活运用品牌延伸、借船出海、优选集中、核心技术、商标、资本运营、OEM、品牌全球化等“八大措施”,以名牌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积极整合企业的品牌资源。
(五)实施大集团战略,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认真做好相关集团公司的国有资产授权重组工作,进一步提升各资产授权经营“板块”、各集团公司的集团化经营、一体化运作的能力,实现产、供、销、人、财、物、品牌、技术、境外资源的统一利用、运作和监控,不断提高企业集团对内外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水平,壮大工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创造条件推动更多的工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广州企业赴海外资本市场进行筹资。
(六)实施民营工业上水平战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个体私营经济上新水平的若干意见》,立足于创新发展环境、促进民营工业企业做强做大,大力引导广州民营工业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现由家族式经营向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转变;充分利用产业导向、政策扶持、科技服务、资源配置等手段,择优引导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工业民营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创造平等竞争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收购、兼并或参股国有企业,实现民营与国有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七)推进人才资源战略,支撑广州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创新选拔任用机制,着力培育和壮大广州工业的高级经营管理者队伍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加大社会招聘的力度,按照经理人制度和代理制的要求,提供相对优厚的条件,将各地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德才兼备、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实践经验和良好业绩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到我市工业企业的经营班子中来,形成一支懂业务、善经营、能决策、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企业经营者队伍。鼓励企业聘请国外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切实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并借助其在国外的网络帮助企业招商和拓展国际市场,与国外资本联结形成产权纽带和产业链条。加强职业教育、后继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着力培养技术工人群体,逐步建立一套有利于技术工人成长的机制,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技工队伍。三是要大力推行企业营销员资格培训、考试、认证制度。通过持证上岗等方式,尽快建成广州工业高、中、初级营销人才的庞大队伍。“三管齐下”努力建设一支由一流的企业家和大量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人员、技术工人和专业营销人员共同组成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产业大军”,为广州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凸现广州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广州工业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