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伐坚实 成就辉煌
——1998年以来广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1998年以来,广州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开拓进取、稳中求快、加强管理、有效增长”的经济发展思路,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奋力拼搏,努力实现市委、市府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新台阶,城市面貌和城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谱写了广州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以及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等困难,广州市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坚持经济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相统一,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2年,广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0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2%,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7年增长85.3%,1998-2002年年均增长13.1%。广州已成为国内GDP总量超3000亿元的三大城市之一。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抗周期性波动能力进一步增强。1998-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最高为13.35%(2000年),最低为12.74%(2001年),波动幅度仅为0.61个百分点。在此期间,广州经济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广东省平均增长速度约5个和3个百分点,在国内主要大城市中一直保持领先水平。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广州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均GDP跨上新台阶。1997年人均GDP为2.49万元,2000年达到3.43万元,2002年达到4.19万元,按当年国家平均汇率计算,2002年突破5000美元,在国内主要大城市中位居前列。广州市的人均GDP由1997年3000多美元到2000年突破4000美元,共用了3年时间,而再跃上5000美元的新台阶只用了2年时间。按可比价格计算,1998-2002年人均GDP平均每年增长11.3%。
在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广州的财政收入也实现了快速增长。2002年,广州一般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达245.87亿元,一般预算内财政支出达326.67亿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1.7倍和1.4倍,平均每年增长21.9%和18.6%。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
在“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方针指导下,广州市加大生产力布局整体性调整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5.21:46.54:48.25变化为2002年的3.40:41.01:55.59。
广州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科技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化都市农业展露新姿。广州市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牛奶、水产品等效益较高的农产品生产,调减低值农产品生产的比重,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75.06亿元,比上年增长9.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7年增长29.5%,平均每年增长5.3%。农业投入加大,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农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新的、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技术和农业设施得到应用。农业产业化建设卓有成效,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示范区相继建成,优质品种不断推出,目前已形成“东升”、“从玉”、“清香”等蔬菜品牌和“万顷沙香蕉”、“新垦莲藕”、“江村黄鸡”、“泰稷丝苗米”等有较高知名度的农副产品品牌。
广州工业从“调整中发展”转向“发展中调整”,使广州工业焕发新的活力。200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78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7年增长95.3%,平均每年增长14.3%。在广州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内部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轻纺、食品、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升级换代,以电子通信、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行业为支柱的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工业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2002年,电子、汽车、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62亿元,比1997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27.0%。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1997年的152.9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795.9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4%提高到21.0%。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广州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势头好的工业产品产量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成为广州工业的拳头产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通过技术改造,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引进生产设备,2002年末,珠江钢铁有限公司已基本形成年产200万吨钢和180万吨热轧卷板的能力,广州本田汽车已完成年产12万辆轿车生产能力的改造,风神汽车广州基地也形成了年产3万辆轿车的生产水平。市场前景良好。
以商贸、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2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668.55亿元,比1997年增长93.5%,平均每年增长14.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通过培育市场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商品流通业的稳步发展。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70.68亿元,比上年增长9.8%,比1997年增长70.8%,平均每年增长11.3%。广州金融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华南地区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巩固。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7498.35亿元,贷款余额达5257.21亿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1.1倍和1.4倍,平均每年增长16.5%和19.4%。
以住宅建设为主体的房地产业得到较快发展。1998-200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达1732.0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2.3%。信息咨询业迅速兴起,现代化的信息网络、高智能的优质服务,为广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作出了贡献。全市社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12.9%提高到2002年的18.1%。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使广州成为全国具有较强活力的特大城市之一,现代化都市雏形逐渐显现。
(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广州市坚持统筹协调、综合配套、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目前广州已初步建立起开放程度较高的市场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加强。通过解困转制、“抓大放小”、优化资本结构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积极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全面实现国企三年扭亏脱困目标,一批亏损和困难企业重获生机,成功解决了广州标志汽车和乙稀工程两大困扰广州工业多年的难题,国有经济逐步向关键领域和大企业集团集聚。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593家,比1997年减少39.7%,但实现利润比1997年增长63.6%;企业亏损面由1997年的42.1%降至2002年31.0%。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成长,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呈现多样化。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约四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由1997年的36.4%和42.6%均提高到2002年的约六成。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城市建设大规模推进,城市面貌和城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为重点,广州市大力加强城市建设,围绕“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规划的实施,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改造,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城市形象工程建设步伐,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市面貌和城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98-2002年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4540.45亿元,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前19年(1979-1997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2倍。其中全市用于城市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未包括城市维护费)累计达704.73亿元,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前19年(1979-1997年)城市建设资产投资(未包括城市维护费)的2倍,是广州城市建设投资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时期。
以交通为重点的枢纽性功能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广州市先后建成了中心区交通项目、北二环高速公路、东南西环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一期)等,形成了快速路、主干道和次干道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大型立体化道路交通网络,城市交通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市中心区机动车平均速度从原来的16公里/小时提高到25公里/小时以上。广州市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地铁一号线于1998年12月28日全线通车,使广州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拥有现代化地铁交通系统的城市之一。地铁二号线首通段也于2002年12月29日开通运行。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空港的地位日益提高,新国际机场及配套的高速公路和轻轨项目正动工兴建。广州港在1999年跨入世界亿吨大港行列后,2002年货物吞吐量达1.52亿吨。
信息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形成了高宽带、高速率、功能比较完善的信息港主体工程。各种通讯手段发展迅速,全市实现程控化并已开通了综合数字网、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移动电话网、卫星网等通信网络。2002年,全市邮电业务收入达172.09亿元,比1997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20.1%。城市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电话)165部,在全国主要大城市中位居前列。随着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交通、通信总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加大力度推进城市文化和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广州艺术博物馆、新体育馆、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相继建成使用。建成广州雕塑公园、瀛洲生态公园等一批有特色的公园,进行了开放式公园改造。白云山休闲带、火车东站绿化广场等一批绿化景观工程、以珠江沿线和城市高大建筑群为重点的一批“光亮工程”建设,修建污水处理系统、排水沟渠、拆除违章搭建和道路两旁不规范防盗网、将暂时闲置工地临时建成商铺、停车场以及绿地等,使广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三年一中变”期间先后建成140多项城市景观工程,城市居住和创业环境明显改善。
城市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城区空气质量逐年有所提高,环境综合指标达到近十多年来的最好水平。城市绿化工作也从以美化城市为主转向致力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59平方米(十区口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1.40%(十区口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4%。广州被授予“2002年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荣获“国际花园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五)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外向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广州市积极实施多元化战略,主动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努力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使对外贸易保持了持续稳步增长。2002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值达279.31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49.0%,平均每年增长8.3%。其中,海关进口总值达141.47亿美元,年均增长11.7%;海关出口总值137.84亿美元,年均增长5.4%。目前,广州市出口商品市场已遍及亚洲、欧洲、拉丁美洲、非洲、大洋州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多元化进一步扩展。外资企业、国有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已成为出口的三大生力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商品出口增长较快,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2002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39.9%和10.2%。
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国际资本纷纷流入,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领域拓宽、质量提高。1998-2002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3.16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2.0%,平均每年吸收外资30.6亿美元。目前,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100多家在广州投资。吸引外资领域从工业为主拓展到贸易、饮食、金融、房地产、农业、旅游、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本田汽车、金鹏电子、保税区大众电脑城等一批高水平外商投资项目,对我市产业结构调整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利用外资质量提高,外商直接投资总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逐年增多。
(六)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提升
在发展经济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总体上已达到比较宽裕的小康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10445元提高到2002年的15117元,按新口径(扣除居民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等支出)计算为13380元,增长44.7%,平均每年增长7.7%,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997年的5546元提高到2002年的6857元,增长23.6%,平均每年增长4.3%,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增加。200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132.80亿元,比1997年末净增1546.20亿元。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居民消费性支出中食品类支出所占比重(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49.1%下降到2002年的38.1%,五年共下降1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2.2个百分点。用于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类等消费支出的比重稳步提高,分别从1997年的5.1%、3.7%、12.2%和10.4上升到2002年的10.3%、5.2%、15.2%和15.8%。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据抽样调查显示,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由1997年的134.4台增加到2002年的160.7台,空调器由99.2台增加到162.3台,移动电话由7.6部增加到162部,家用电脑由22.6台增加到65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由1997年的73台增加到2002年的104台,家用电冰箱由43台增加到63台,摩托车由65辆增加到113辆,固定电话机由37部增加到86部。
随着住宅建设、旧城区改造、新区开发步伐的加快,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1998-2002年,全市用于住宅建设投资总额达1514.98亿元,住宅竣工面积达6922.01万平方米。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5.57平方米(十区口径),比1997年的10.79平方米(八区口径)增加4.78平方米,已达到小康标准。为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广州市积极推进“安居工程”、廉租住房制度,使大多数居民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主要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目前99%以上的居民家庭实现燃气全气化,九成以上城市居民家庭住上了配套单元式住宅,居民生活更加方便。
(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广州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级科研机构在调整中得到充实和加强,并逐步向与企业或企业集团建成多种形式的联合体方向发展,科技进步对广州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1998-2002年全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725项,推广应用达660项。到2002年止,科技进步对广州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6%,比1997年提高5.72个百分点。
随着办学体制、教育教学领域改革逐步深化,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由1997年的15.4人增加到2002年的41.5人。中等教育结构进一步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加强。“普九”义务教育不断巩固,“普高”工作进展顺利,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1997年82.48%上升到2002年92.6%。
以推进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为重点,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2002年末,全市共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53个,比1997年增加1264个。每千个拥有医院床位数由1997年的4.51张提高到2002年的4.91张。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市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002年,广州市民平均期望寿命达75.24岁。
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相继建成了广州艺术博物院、番禺歌剧院、星海音乐厅、广州芭蕾舞团址一批大型文化设施。重点支持高雅艺术和优秀作品的创作和演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新闻出版事业日益活跃,形成了以广州日报、广州新华书店集团为先导的文化产业群。
1998年以来,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跨入2003年,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将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广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结构优化、机制健全、秩序优良、文明富庶、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